首页 历史小说 穿书穿成了首辅的炮灰原配

第三百八十五章 赵姨娘敲门

穿书穿成了首辅的炮灰原配 浔桑 1702 Sep 7, 2022 11:30:24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热血热土》章节阅读:


    97
    “祝队长,你这冤枉我们了……我们三个现在进了一班,别人都说苦,但是,我们师兄弟觉得和以前比起来,那真的是在天堂了!”一个叫方忠的小伙子说到。
    “是啊,是啊,方师兄说得对,比起学生意,现在的日子真是好过,吃得饱,睡得足,隔三差五有肉……还不用扛大包抬酒瓫,真真是舒服……”说话人叫瞿飞。
    三人都在万兴酱园里学生意,最小的丁鹏没有说话,但频频点头,显然对两个师兄的话深以为然。
    “祝队长,都说最苦三件事,打铁摇船磨豆腐,其实啊,都是说说,我们做酱园行的苦,那才真叫苦!”
    “打铁夏天热,但冬天舒服啊,摇船要起早,但晚上能睡觉啊,磨豆腐就不说了,嘴巴干了就有豆腐浆喝,还能偷吃点豆腐皮……是伐…”年纪最大的方忠说道。
    酱园曾经是个发财的行当,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排第五,而且浦东和上海做菜都讲究浓油赤酱,这酱油的消耗量自然少不了。
    做酱油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进入门槛很高,传统的酱油都是靠天吃饭晒出来的,要想酱油香,那么从酱油酿制成功后至少要经过整整一年的晾晒才能勉强够用,一些考究的酱油甚至得晒上三年。
    这种超长的时间导致了开酱园需要沉淀入大量的资金,而且晒酱油需要足够大的地方。
    酱园不是小门小户能从事的行当,多是本地富商,手里有钱家里有地,想多开个财源,不求爆赚但图稳定。
    开张前三年是不指望赚钱的,但是熬过三年后,商品和客源稳定下来,酱园的收益可以做到非常不错,细水长流下来,粗看钱不多,但现金流特别好,一家酱园传几代人是很常见的。
    尤其在吴地这种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人们对酱油的耗用是固定的,并且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需求量也会缓慢增加,同时酱园还兼着制酒制醋,以及出售各种腌制的酱菜,总之生意好,很好,非常好。
    万兴酱园是浦东数得着的老字号官酱园,那块烫金的官办酱园的木牌子已经好几十年了。
    因为制酱要用到大量的盐,在盐税严格的前清只有拿到了官府的凭证才能开酱园,而进入民国后,随着盐业的放开,所谓“官办”也就成了历史名词,但反过来有这招牌的说明都是老字号,哪怕东西贵点,大家也要去卖。
    浦西的酱园行当主要被海宁人所垄断,而浦东么……自然是本地人为主。
    这三兄弟年纪相差不多,都是二十出头的样子,别看年纪轻,都是老酱园工人。
    十二三岁就开始进去学徒,三年萝卜干饭吃下来,转为正式工人,有了一个月十多块的工资可拿。
    这在抗战前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在浦西都算高工资。
    但钱不好赚。
    制酱油的活计沉重繁杂,从背黄豆进厂,到洗豆,发酵,压榨,晒制,每一道工序都靠人力完成。
    哪怕是最轻松的晒制,看起来只要交给老天就行,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是累死人的事情。
    酱园的晒酱场地巨大,通常有数亩之多,密密麻麻的摆放着半人多高的水缸,这种缸有个专门的名字-七石缸,言其一缸能装七石水,按照一石约等于150斤来算,这一缸可容纳一千多斤,实际上没那么夸张。但四五百斤的容量也是有的。
    晒酱油时,需要不停的搅拌,以使得缸里粘稠的酱油生胚发酵完善,而所用的工具不过是一根长木棍而已。
    万兴酱油至少有300多只七石缸,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便足以让人精疲力尽。
    所以工资不开高的话,真没人来干这个行当。
    这三兄弟身世差不多,原本都是小康之家的孩子,但父母都因为各种原因故去,为了将来能活,小小年纪就被亲戚送到酱园去工作,不但工钱高而且酱园轻易不会倒闭,这年头可算是个铁饭碗了。
    只是若是父母还在,又怎么舍得把孩子放到这种辛苦的地方去呢?
    所幸万兴酱油老板和作头都是本乡本土人,做事情知道轻重好坏,倒也没太为难这三个小家伙,一开始只是让他们帮着干点轻活,等成年后才正式承担制酱等重体力劳动。
    三人身世相同年纪相仿,很快便结拜了弟兄。
    原本这三人的人生轨迹就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到了20出头的时候,多少攒了点身价,工作也算等样,自然有媒婆上门说亲,娶个小户人家的女儿。
    然而养上几个孩子,老婆在家里带孩子顺便做点零活,男人继续在酱园卖力气。
    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可以和酱园老板商量,不再做力气活可以升为小作头,或者去别的乡镇当个分销商,盘个店面,每月从万兴酱油拿货,小日子也就起来了……
    只是813的炮火打碎他们原本辛苦却又稳定的岁月。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