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大唐天运高莽

第十二章 五品洞玄

大唐天运高莽 旦暮遇之 2293 Mar 24, 2022 4:07:21 AM
    高莽一觉醒来,王屋山银装素裹。
    洗漱完毕,早有道童将早餐整齐地摆放在餐厅的八仙桌上。
    唐朝那会还没八仙桌,桌子是高莽让修建道观的工匠帮忙打造的,连带着四把当下流行的圈椅。
    高莽在椅子上坐下来,看着满桌的食物满满的幸福感。
    姑苏的伤荷藕,岭南的笋芽,终南山的韭根,波斯的波斯菜也叫菠菜,天竺的落苏也叫茄子,大秦国的包菜也叫包包菜,泥婆罗国的大葱也叫大葱,再加上东都洛阳百草园的菘菜,八样清淡小菜,全部经过御厨精心烹制。
    主食则是一大桶雕胡饭,用雕胡米掺以熊白也就是熊背上的脂肪蒸制而成,颗粒诱人香气扑鼻。
    李白说,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杜甫说,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王维说,琥珀酒兮彫胡饭,君不御兮日将晚。
    大唐三大吃货,呃,三大诗人都推崇的雕胡饭,高莽当然也是最爱。
    当然这顿早餐的价值高莽也是清楚的,一顿饭足以吃垮一户普通人家。
    八年前朝廷开始营造阳台宫,为了便于转运物资材料,专门修建了一条从洛阳通往王屋山的大道,从那以后,来自皇宫大内的各种奇珍和食物也沿着这条道路送到了王屋山。
    蔬菜粮食之类的几乎两天送一次,并且是大内专车,所以这条路被当地的老百姓淳朴地称之为“菜道”。
    菜道大概就是“荔枝道”的低配版吧。
    老神棍司马承祯将高莽的餐食安排得如此低调而奢华,大概也没安什么好心,大抵是在提醒高莽,干了我大唐的饭,就要干我大唐人该干的事。
    老道更深的目的则是,以后你就是宫里的人了,帝王家的日常了解一下。
    风卷残云干光大唐饭,高莽满足地打个饱嗝儿,从腰间的鹿皮囊里取出烟斗和烟丝,美滋滋的怼了一锅子。
    院中扫雪的小道童见高莽走下房间台阶,急忙上前恭敬道:“小师叔,今日丹鼎开炉,仙师让您赶去阳台宫。”
    高莽点点头,抬头看了一眼飘落而下的雪粒,这是要冻死人的节奏啊。
    不敢再耽搁,高莽回到房间,在两个小道童的伺候下将道袍整齐穿戴好。
    不是矫情或者讲究排场,而是必须如此。
    盛唐以来,司马承祯所在的上清道一家独大,但还有全真道、楼观道、正一道、天师道等其他道教派别,在当时也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和司马承祯同时代的,诸如张果老,罗公远,吴筠,李含光等道士,都深为玄宗所倚重。
    开元初年,长安青都观道士,天师道的张万福编写《三洞众诫文》、《三洞法服科戒文》,整理道教的斋醮科仪,轨范宗教仪轨,并且对道士的穿戴着装有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张万福的主张得到道教各派认可,司马承祯也对此持开明态度,吸纳、采用了张万福的一些主张。
    《三洞法服科戒文》中,道士分为七种品第,初入道门、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三洞**师,每个品第的道士穿戴巾、冠、褐、裙、帔都加以区分。
    高莽作为司马承祯的关门弟子,辈分奇高,远不止“小师叔”那么高,按照品第,他应该着第五品“洞玄”的道服。
    具体装束是,头戴四面两叶的莲花冠,身着黄褐三丈六尺,袖领带作三十二条,帔用二丈四尺,共二十四条。
    即便司马承祯的要求没那么严格也没那么正式,这些东西穿戴起来也很麻烦,更何况高莽赶时间,当然要有人协助了。
    还好只是正式场合才讲究这一套,否则真真要累死了。
    穿戴整齐,高莽揣了一个紫铜的熏香暖手炉,在一干道士和道童的陪同下向着阳台宫走去。
    暖手炉也不是因为养尊处优,而是为了暖手。
    等会他要去丹坊配药炼丹,手指必须保持灵活,容不得半点的差池和马虎。
    日后李白进了大明宫的翰林院,成了诗词待诏,不一样天天揣着暖手炉?
    否则皇帝一时兴起叫你来写诗,你哆哆嗦嗦的“殿前失仪”不说,字写得狗爬似的怎么成呢?
    当高莽来到阳台宫的时候,广场上已经跪满了人,粗粗扫一眼至少七八百人之多,其中还有一些佛门弟子。
    佛门弟子出现在这里高莽一点都不意外,老神棍的影响力早就突破了天际,没见人群中还乱入了一些金发碧眼的景教徒和拜火教徒嘛。
    在跪拜人群的最后面,还有闻讯赶来的附近的村民,还有几位高莽相熟的里正和村正,众人裹着皮袄或穿着塞满柳絮的褐衣,虔诚跪在雪地里,一个个须发雪白,冻得哆哆嗦嗦。
    即便小孩子的鼻涕都冻成了棍儿,村民們也不舍得走,反而一脸兴奋之色,眼中充满期待之色。
    每次老神仙丹炉开炉,信徒们都能得到丹药和符篆,这已经是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熟知的惯例。
    可老神仙什么时候开丹炉却没个准信儿,山上的道人更不会提前通知,所以说赶上了就是机缘,赶不上只能说你福报不够。
    今日来的人算是赶上了,运气好的话,还能从小仙师那里得到护身符呢。
    最近阴兵出没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的,有了护身符也能讨个心安不是?
    “小仙师来了!”一个清脆的孩童声响起,跪在最后的村民们纷纷站起身来,向着高莽行礼。
    抱拳的抱拳,叉手的叉手,作揖的作揖,还有一些个下跪磕头的,场面变得一团乱糟糟。
    唐朝那会儿不兴跪礼,下跪的都是曾受了高莽大恩惠的。
    抱着孩子的老婆看着高莽眼睛发亮,小仙师这扮相真是好,比村里出嫁的小媳妇儿都俊。
    高莽有些惊讶,这次来的人太多了,大概是阴兵闹得吧。
    他频频向着村民微笑行礼,让身后的道童把护身符分发下去。
    桃木做的护身符不是什么值钱玩意儿,却是他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还是有意义的。
    拿到护身符的村民感激万分,又是一番花样式的行礼,一个劲儿的夸赞小仙师仁义。
    这时广场另一边的入口处,十几只体型庞大的青牛缓缓而来,每一只青牛的身后拉着一辆板车。
    等牛车在广场边停下来,道士从板车上的大木桶里取出烧好的姜汤,分发给众人。
    要到黄昏时分他们才能领到丹药,没有姜汤驱寒根本顶不住。
    布施完毕,一些香客先后来到小仙师面前,恭敬行礼后再送上礼单,亦或是一些诗词文章。
    小仙师一一笑纳,回礼之后也不多言,径直向着阳台宫的大门石阶走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