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那年1981梁进仓

758 决定跳井

那年1981梁进仓 公子尚德 2256 Apr 10, 2024 2:42:48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大明日不落,从木匠皇帝开始》章节阅读:


  群臣步入华盖殿,分两班站好,鸿胪寺少卿赵天德再次高喊:“跪。”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再跪。”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再再跪”
  “.....”
  看着上千名大臣向自己跪拜,朱由校立刻就颅内**,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实在是太美妙了,他终于明白称孤道寡的魅力了。
  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官员退休之后,会在一两年之间衰老的不成样子。
  权利,是男人最好的补药。
  “众卿起。”
  朱由校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装作平静,轻声说道。
  站在皇帝身前的魏朝,听到指令,大声喊道:“起。”
  方从哲等群臣,从地上爬起来,悄悄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配饰,而后有序站好。
  鸿胪寺少卿赵天德再次从队列中走出,下拜,而后庄重启奏道:“请陛下颁《即位诏》。”
  “准。”
  朱由校同意。
  手捧《即位诏》的王安,先是在诏书上用印,而后对御座上的天子下拜,之后展开《即位诏》,高声宣读。
  大明的《即位诏》有固定格式,司礼监同内阁已经研究数日,底子还是大行皇帝的《即位诏》,只是增加几项施恩天下的举措而已。
  朱由校是先帝临终前册封的太孙,大行皇帝驾崩前册封的太子,有两代大明天子的加持,法统上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他的底气所在。
  不过孙子兵法说的好,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也能全胜。
  政治就忌讳自己赤膊上阵,需要把心腹们推到台前,让他们去斗,去争权,自己则躲在后面拉偏架。
  《即位诏》很长,王安念了快一盏茶的时间,才全部念完。
  都是老条例,赦免除了十恶大罪的犯人,允许犯官,戴罪立功者返乡,重新入民籍。
  当然也有新政,设立龙虎大将军府,靖海大将军府,成都将军府,改五军都督府为军议府,改卫为军。
  巡抚也正式成为一省之长,主管布政使,按察使,督指挥使。
  还有就是废籍,除了军户外,匠户全都划归到民籍中,不限制天下之民择业。
  赏赐给两位天子殉葬的仆役,封其家人为朝天女户。
  这些新政,都是方从哲起草,强压着内阁同意的,算是卸任之前,多增加一点政绩。
  王安念完之后,就把诏书交给奉诏官杨涟,由他送到奉天门,锦衣卫都指挥使刘侨负责保护。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方从哲等百官又一次下跪。
  从今天起,朱由校就是大明法理上的皇帝,是这块古老大地的真正主宰。
  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就是个空架子,治理天下需要文官,平定天下叛乱则需要武将,只有知人善用,才能统领朝局。
  “魏朝,宣旨。”
  想到这里,朱由校感觉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很重,于是颁布了第一条新政。
  “奉天载波皇帝,圣旨。”
  “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为天下主。”
  “朕峻辞固让,至于再三,祈恳益坚,誓以死请。于是俯循舆情,勉登大宝。自惟寡昧,属时多艰,若涉渊水,罔知攸济。”
  “........”
  “从今日起,免除天下之徭役,永不加赋。”
  “布告天下,咸使闻之,钦此。”
  天子要免除天下徭役,内阁,百官,勋贵早就知晓,但永不加赋这条,是临时加上的,确实打了他们个措手不及。
  这是新君的第一封诏书,都掂量了一下脑袋的分量,于是捏鼻子认了。
  “陛下圣明,此诏书,当由通政司下发两京一十三省,各抚慰司所,传谕天下。”
  方从哲第一个出头,缓解冷场,带头领旨,而后群臣跟进,高呼圣明。
  朱由校见群臣领旨,就知道自己的皇位,会随着这份诏书的传播,牢不可破。
  废除徭役,会让天下之民都受到恩泽,同样也会有效遏止日益膨胀的土地兼并。
  大明现阶段的税,小民们还是能够承担起的,即便是加了三遍粮饷,每亩地也只收三钱银子。
  况且丁税,田赋,就算是挂靠读书人身上,也不能减免的。
  没有了破家的徭役,只要不是傻子,就不会将田地挂靠在举人们身上。
  这也是华盖殿内群臣难受的地方,真是比吃了死苍蝇还恶心。
  大明拥有土地最多的两个群体,一是皇亲勋贵,二就是数目庞大的举人。
  但他们又没办法封驳,毕竟内阁首辅大学士都同意了,其他阁员都在装死狗,一时间群臣也没想好说词反驳,只能默认。
  偷塔成功,朱由校并没有沾沾自喜,于是他让魏朝宣读了第二封诏书,弥补一下群臣、以及全天下的读书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县府,人员嘈杂,权责不分。”
  “特意设科道,分为九等。”
  “凡过院试者,皆可到京,参加事举,事举通过者,授九等科员,三年一察,六年一转,升至一等科员,优者,吏部授从八品官职。”
  “事举日期,定为九月初六,彰显天恩。”
  “命吏部在城南设立天明太学,选取六部业务优者为教授,为科员授课,为期半年,刑法,税法为主。”
  “钦此。”
  十年苦读,只为一朝出人头地。
  卡死在举人这关口,每朝每代,都有百八十万人。
  这些屡不中举的秀才,可是科举的根基,同时也是大明的根基。
  与其让这些人在家里读书,不如都出来为大明效力。
  财和权,是个人都能掂量明白轻重。
  华盖殿内的群臣都是科举出来的精英,但读书这东西,玄学的很,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套逻辑在科举考试中是不成立的。
  谁又敢保证,自己的子孙,能百分之百的通过科举。
  现在好了,只要能通过院试,就能当这个所谓的科员,出来当官,升一等科员,甚至能成为从八品的官员。
  这等好事,万万不可错过。
  除了刚出仕的官吏除外,华盖殿内的众人,谁不是书香世家,家里别的不多,就是秀才多。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