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姑娘今生不行善

第九十三章 她会变脸(二更)

姑娘今生不行善 春梦关情 27823 Jun 14, 2022 10:13:16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章节阅读:

    第二篇 中古史 3   
    哪位帝王使莫卧儿王朝步入黄金时代?
    
    莫卧儿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建立在宗教宽容基础上的统一王朝,它的治国精神和疆域版图对今天的印度仍然有很大影响。
    奠定了这一切的阿克巴大帝,在印度帝王中的排名仅次于阿育王。
    阿克巴时代是莫卧儿王朝的黄金时代,他的两个后继者贾汉吉和沙加汗,维持了帝国的强大繁荣,至奥朗则布时代(1658—1707),因过于极端的宗教政策和扩张精神损害了帝国根基,以致由盛转衰,但这个王朝一直延续到1857年,才在日不落帝国的打击下灭亡。
    
    阿克巴有着十分值得炫耀的血统。
    他是帖木儿的直系后代,母系则出自成吉思汗。
    他的祖父巴布尔原是中亚的一个小领主,以喀布尔为基地,开始了征服印度的历程,经过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以少胜多,他的版图已经延伸到了恒河三角洲。
    但到了阿克巴的父亲胡马雍的时候,被崛起于阿富汗的一股新势力打败,被迫流亡波斯。
    
    阿克巴出生于父亲流亡波斯的日子里,也许这个原因导致了他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几乎是文盲,但他通过别人给他朗读书籍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仍然成为一个博学的帝王。
    在波斯长大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伊斯兰教什叶派信徒,但他的信仰并不稳固。
    
    阿克巴12岁那年,随父回到了印度。
    胡马雍在波斯萨非王朝的支持下回到印度复国。
    他逐渐压制住了印度混乱的各派势力,并攻占了德里。
    但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胡马雍却在一次意外中坠楼而死。
    历史的风云变幻终于把少年的阿克巴推上了前台。
    
    阿克巴继位前四年,由拜拉木辅政,拜拉木在帕尼帕特战役中重创阿富汗人,终于解除了来自西北高地的威胁。
    1560年,阿克巴亲政。
    这时的印度仍是纷乱一片,他虽然占据了印度的中央,但四周力量比他强大的王公仍有许多。
    祖先传给他的血液中奔流着征服者的各种要素,包括野心、信心、坚强、荣誉感和才能,使他在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他的征服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560—1576年,统一了北印度各地,包括马尔瓦、拉吉普特、古吉拉特、孟加拉等地;1576—1595年,矛头指向西北,夺取了他祖先龙兴之地阿富汗,还吞并了脱离印度多年的信德和克什米尔;从1591年开始,他发动了征服印度半岛南端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他的子孙后代。
    
    阿克巴推行了哪些改革?
    
    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在15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度。
    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
    最后,他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
    他命令官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则一律免交田赋;阿克巴统一了全国度量衡,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印度是个具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国内主要民族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最多的国家,现在人们把印度称为“宗教博物馆”。
    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
    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子。
    阿克巴在宫庭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谒见臣民,参加印度教节庆,朝廷勤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
    印度教把牛当做圣牛,不许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
    他还在宫中点上了长明灯等。
    
    胡斯战争爆发的起因是什么?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是胡斯改革运动的最后阶段,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1419—1434)、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胡斯战争和整个运动一样,都是因捷克民族英雄胡斯(1371—1415)而得名。
    
    在当时的捷克,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和剥削者,教士的上层几乎全是德国人,因此人们的仇恨首先指向教会。
    教会征收沉重的什一税。
    教皇通过教会大肆搜刮,把捷克当做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反教会斗争。
    在反教会运动中,出现了由捷克教士组成的革新派,他们用捷克语讲道,揭露教会的罪恶。
    到15世纪初,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伟大的爱国志士、神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约翰·胡斯(1369—1415)。
    胡斯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家庭,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
    胡斯还揭露城市的德国贵族的罪恶。
    
    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公开抨击,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
    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国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仇恨。
    胡斯被迫转入农村进行反教会宣传。
    1414年,教廷邀请胡斯参加在康斯坦茨举行的宗教会议,胡斯本来不愿前往,由于皇帝西吉斯孟德答应保证他的安全,敦促他与会,胡斯于是斗胆前往康斯坦茨,不料自投罗网,于同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广场上被教廷以异端罪名焚死。
    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
    1415年9月,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议教皇和皇帝的背信弃义。
    市民开始驱逐德国教士,并不顾康斯坦茨会议的集会,实行俗人用酒杯领圣餐的宗教仪式。
    1417年起,出现了消灭一切领主的口号。
    到1419年7月,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胡斯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
    
    亚马孙河因何得名?
    
    亚马孙河是全球水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占南美洲三分之一,其名源自传说中的女战士。
    要想像亚马孙河之壮阔,几乎跟理解“无限”同样困难。
    亚马孙河共有15000条支流,分布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流域面积几乎大如澳洲。
    干流河水很深,整条河有一半可容巨轮航行。
    远洋巨轮由大西洋经河口溯流而上,可航至秘鲁的伊基托斯。
    通航河道河面宽广,不能同时看到两岸。
    此河横贯南美洲,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
    水从冰川融汇而成的湖泊流出,汹涌奔流,在东面山坡上冲刷出气势磅礴的峡谷。
    由于冲出大量沙泥,河水浑浊,恍如加了大量牛乳的咖啡,故称为白水河。
    还有一些支流流经沼泽,冲出腐殖质,水色较深,称为黑水河。
    随着地势渐趋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流至山下广阔的亚马孙盆地。
    
    最早探测亚马孙河河口的欧洲人,是随哥伦布远航的西班牙船长平松。
    他于1500年来到这里,以为是个大淡水湖。
    
    1541—1542年,西班牙人德奥雷利亚纳由秘鲁的纳波河顺流而下,最先乘船驶过了亚马逊河大部分河道。
    他是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探险队队员,从厄瓜多尔出发,找寻黄金、香料和传说中的黄金国。
    但因意外,皮萨罗率领部分队员几经艰辛,终于沿陆路返回厄瓜多尔。
    最后只有德奥雷利亚纳和部分队员东航至亚马孙三角洲,辗转抵达加勒比海。
    
    德奥雷利亚纳一行,沿途屡历艰险,经常受到土著袭击。
    他们曾遇上一个部族,战士全为女性。
    后来此事传扬出去,轰动一时,就把这个部族称为亚马孙人(古希腊神话中剽悍的女战士),大河亦因此得名。
    
    为什么印加人信奉太阳神?
    
    13世纪,克丘亚语族的印加人部落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兴起。
    随后,它征服了这个地区的其他部落,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到15世纪中叶,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以库斯科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
    
    在印加帝国,最受崇拜的是太阳神。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印加人非常崇拜祖先,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曼科·卡帕克来自太阳神。
    当印加人还处于愚昧和野蛮状态时,太阳神怜悯他们,就从的的喀喀湖的一个岛上(太阳岛)带着他的儿子和女儿——曼科·卡帕克和玛玛·沃利奥来到人间,把分散的人们组织在一起,并教给人们文明和各种技艺。
    曼科·卡帕克教给男人们农业技艺,而玛玛·沃利奥传给妇女们纺织技术。
    此后,曼科的子孙连续征战,征服了其他许多部落,占据了整个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
    
    印加人崇拜太阳神与他们崇拜自然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他们来说,太阳能带给他们光和热。
    所以,印加人十分推崇太阳神。
    
    另外,太阳神是大众之神,这使印加人一直十分虔诚地崇拜太阳神。
    他们竭尽全力颂扬太阳神的权威,为太阳神举行豪华的宗教仪式,供奉大量的祭品和牺牲(古代为祭祀宰杀的牲畜),还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宏伟壮观的太阳神庙,用来供奉他们的主神。
    
    在印加帝国的帕查库蒂帝王统治时期(1438—1471),还确立了庆贺太阳神的宗教节日。
    印加帝国的最大宗教中心是库斯科的太阳神庙。
    
    津巴布韦国名有何来历?
    
    “津巴布韦”一词在当地班图语中是“石屋”或“石头城”的意思。
    石头城是南部非洲地区最著名的古迹,是南部非洲古老文明的象征。
    
    津巴布韦及其周边共有一百多座规模不同的石头城,规模最大的一座在维多利亚堡东南17英里附近,名字就叫做大津巴布韦。
    据考证,这座石头城建于600年前后,是马卡兰加古国的一处遗址。
    古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筑在山上,城墙高10米,厚5米,全长240米,由花岗岩巨石砌成。
    内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椭圆形。
    城内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等,都由石块砌筑,而且这些建筑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出来的。
    
    古老的石头城令当地人引以为豪,并把它看做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因此,他们就用“津巴布韦”(石头城),来命名自己的祖国。
    
    元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吗?
    
    在世界史上,元朝除了中央直辖的领地之外,还包括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同奉入主中国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使节往来频繁,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元帝国疆域最大时几乎囊括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领土,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一点也不夸张!   
    《马可·波罗游记》是怎样的作品?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世界著名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
    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4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
    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海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载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
    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
    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乃至国家的琐闻轶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做什么?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做“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把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
    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随着海禁政策实施,我国航海业的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愈来愈严厉的海禁而逐渐消亡了。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
    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又称做“海上香料之路”。
    
    达·伽马是哪国航海家?
    
    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约1460—1524),欧印航线的发现者,葡萄牙航海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
    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锡尼什,卒于印度科钦,青年时代参加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战争,后到葡宫廷任职。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队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过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
    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
    伽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后一次被任命为印度总督。
    伽马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
    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这条航路。
    这条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
    
    船队在东渡印度之前,先沿非洲东海岸向北行驶。
    达·伽马请当地领航员引导,并让他向自己通报天气情况。
    船队终于在1498年5月抵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即今科泽科德)。
    达·伽马在返航前与印度统治者签订了贸易协定。
    返回的航程实在是艰难至极。
    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坏血病,回国后只剩下了55人。
    1502年,达·伽马肩负着谋求更多贸易权利的使命再次来到印度。
    在第三次去印度航行后,他于1524年死于热征。
    坏血病曾是害死成千上万名长途航行水手的疾病,直到18世纪时才发现了预防该病的方法。
    医生们发现在长途航行中只要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或果汁(均含维生素C)的供应,就可以预防坏血病。
    
    你知道摩索拉斯陵墓的由来吗?
    
    摩索拉斯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一座白色大理石陵墓。
    整座陵墓高达135英尺,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被后世学者誉为“最美的古代遗迹”。
    
    摩索拉斯陵墓(The Mausoleum at Halicarnassus)坐落于小亚细亚西南部哈利卡纳素斯(今土耳其)市中心的大广场。
    埋在陵墓内的人,是前4世纪中叶波斯帝国属地卡里亚的总督摩索拉斯(Mausoleum)。
    
    在15世纪初哈利卡纳素斯被侵占,新的统治者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在1494年将摩索拉斯陵墓的一些石头用作建筑材料。
    时至今日,有不少雕塑仍然幸存,被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
    自从19世纪开始,摩索拉斯陵墓一直有进行考古学的挖掘,这些挖掘提供不少有关摩索拉斯陵墓的资料,令我们对摩索拉斯陵墓的形状和外观有了更多的认识。
    
    陵墓共分四层,基坛为六阶,以希腊运来的白色大理石建造,底部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建筑物被高20米墩座墙围住,四周放着骑在背上的战士雕像,墩座上方,排列着36根高12米以爱奥尼式建造的金白色大理石圆柱,在圆柱与圆柱间,以男神和女神的立像装饰,圆柱的上方,放着台轮;上方是极其倾斜,高7米的金字塔,塔顶以镀金的青铜驷马二轮战车装饰;而墓内矗立着摩索拉斯王和阿尔特米亚女王的大理石雕像。
    
    首次登上南美大陆的航海家是谁?
    
    约在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提出他的航海计划,寻求财政支持,未成功。
    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向伊莎贝拉一世女王求助。
    1492年4月,他的计划终为西班牙国王所接受,同他签订航海协议,授予海上大将称号,任命他为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起航,经加那利群岛向西行驶,历尽艰险,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阿尼岛,接着发现古巴的东北海岸。
    继转东航,又发现海地岛,并称之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
    他在海地岛寻找黄金,筑纳维达德堡,派人驻守,旋即返航。
    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
    
    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怀着在新发现地区殖民和寻找黄金的目的,率领约15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
    11月3日发现多米尼加岛,接着又发现瓜德罗普岛和波多黎各等岛,然后驶抵海地岛。
    因纳维达德堡已为当地印第安人夷平,于是另筑伊莎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
    印第安人被课以黄金重税,或被驱使到金矿从事奴隶劳动,有的被捕捉运回欧洲贩卖。
    1496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其弟B.哥伦布留在海地岛,另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新的殖民据点。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带领由6艘船只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分两组从圣卢卡尔起锚,3只船直驶海地岛,另3只船由哥伦布亲自率领,经佛得角群岛向西航行,于8月1日发现特立尼达岛。
    8月5日在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登陆,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
    8月31日返回圣多明各。
    海地岛西班牙人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哥伦布实行委托监护制进行安抚,仍不能稳定局势。
    1500年9月,哥伦布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被强行押回西班牙。
    哥伦布后虽获释,却失去统辖其所发现土地的权力。
    
    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企图在古巴和帕里亚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尽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
    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
    因无西行航道,只得于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于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
    他请求西班牙国王给予他应得的财富和统治新大陆的权力,未能如愿。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巴利亚多利德。
    直到去世时哥伦布还以为他发现的陆地是印度。
    
    谁最先发现了“风暴角”?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两艘轻快帆船和一艘运输船自里斯本出发,踏上远征的航路。
    他的使命是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
    迪亚士率领的船队首先沿着以往航海家们走过的航路先到加纳的埃尔米纳,后经过刚果河口和克罗斯角,约于1488年1月间抵达现属纳米比亚的卢得瑞茨。
    船队在那里遇到了强烈的风暴。
    苦于疾病和风暴的船员们多数不愿继续冒险前行,数次请求返航。
    迪亚士力排众议,坚持南行。
    船队被风暴裹挟着在大洋中漂泊了13个昼夜,不知不觉间已经绕过了好望角。
    风暴停息后,对具体方位尚无清醒意识的迪亚士命令船队掉转船头向东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
    但船队在连续航行了数日之后仍不见大陆。
    此时,迪亚士醒悟到船队可能已经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于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驶。
    
    1488年2月间,船队终于驶入一个植被丰富的海湾,船员们还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里放牧牛羊,迪亚士遂将那里命名为牧人湾(今南非东部海岸的莫塞尔湾)。
    迪亚士本想继续沿海岸线东行,无奈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归心似箭,只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
    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感慨万千的迪亚士据其经历将其命名为“风暴角”。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船队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同年11月27日,达·伽马的船队再次绕过好望角,次年5月20日驶抵印度西海岸重镇卡利库特。
    又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达·伽马约于1499年9月1日前后返回里斯本。
    
    “好望角”一名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后,向若奥二世陈述了“风暴角”的见闻,若奥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另一种说法是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而归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何谓“海盗时代”?
    
    800—1500年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再加上内部政治动乱,北欧地区一些善于航海的瑞典人、丹麦人、挪威人,往往结队出海去寻求新的生路。
    他们在海上横行一时,拦截来往商船,袭击别国海岸进行掠夺,因而被称为北欧海盗。
    所谓“海盗时代”就是欧洲中世纪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称呼。
    北欧海盗原意是“居住在海湾的人”,由于北欧海盗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许多书上也将其译作“维京人”。
    
    900年左右,挪威的维京人到达格陵兰并且把居民点建在了西海岸,这是他们的许多探险活动的一次。
    1000年前后,由冰岛人莱夫·艾列克逊带领的一批人乘船从格陵兰出海,到达了北美海岸。
    由于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种很像葡萄样的藤科植物,就把这儿称为“酒的土地”,音译就是“汶兰”,现在的圣劳伦斯河的河口一带可能就是那时的“汶兰”一带。
    由于遭到当地土著人的袭击使他们要在那里建立居民点的打算没能实现。
    
    殖民地大国葡萄牙为何由盛转衰?
    
    16世纪,葡萄牙人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竭力排斥欧、亚各国商人,截断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往来,打破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
    
    人口不到200万的小小葡萄牙,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等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变得富庶强大,欧洲的权力中心也从意大利的城邦国家转移到了伊比利亚国家(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盛世之下有隐忧。
    欧洲其他国家眼红葡萄牙取得的成功,他们或跟随或绕开葡萄牙纷纷染指香料贸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葡萄牙自身的问题充分暴露,很快处于劣势。
    
    第一,人口过少。
    16世纪初,葡萄牙的人口只有150万,对于一个跨越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的帝国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1515年,在与摩尔人的一次海战中,一次就有4000名葡萄牙士兵丧生,随船准备在北非殖民的葡萄牙人被俘,许多人被当做奴隶卖掉。
    国王曼努埃尔视为奇耻大辱,发誓一定要报仇,但人力和金钱十分匮乏,远征队最终没能组织起来。
    由于兵力不足,使葡萄牙人的殖民网络除几个关键地点外,都是以据点形式存在,根本无力控制内陆,建立直接殖民统治。
    
    第二,财富大量流失。
    当大量的财富突然来到时,葡萄牙人没有投资于生产,而是把大量的财富投入到消费之中。
    不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都大兴奢侈之风,浪费大量财富。
    一名布拉甘沙公爵每次举杯饮水时,他的宫殿里都要奏乐致敬。
    到16世纪中叶,国民缺乏追求、思想颓废的情况已相当严重。
    葡萄牙的繁荣太多地依赖香料贸易,很少有其他财富来源,一旦香料贸易出现问题,又无所追求的话,衰落就是时间问题了。
    
    是谁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只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港口出发,开始了环球远洋探航。
    经过两个多月的海洋漂泊,船队越过大西洋来到巴西海岸。
    船队沿海岸向南继续航行,在第二年一月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大海湾。
    
    “海峡找到了!”
    “海峡找到了!”
    海员们高兴地欢呼起来,以为已到达了美洲的南端,可以进入新的大洋了。
    然而随着船队在海湾中的前进,发现海水变成了淡水,原来此处只是一个宽广的河口,这就是今天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处。
    
    船队继续向南前进。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临近冬季,风雪交加,航行极其困难。
    月底,航队来到圣胡利安港,并在这里抛锚过冬。
    由于几次探索海峡的失败,大多数海员都灰心丧气,有三个船长也借机反对麦哲伦。
    麦哲伦设下计谋平定了这次叛乱,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废的结局。
    
    经过近5个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这个地区春暖花开的季节,麦哲伦又率领船队出发了。
    由于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没,此时只剩下4条船了。
    两个月后,船队在南纬52°处又发现了个入海口。
    这个海峡弯弯曲曲,忽窄忽宽,港汊交错,波涛汹涌。
    麦哲伦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这艘船却调转船头逃回了西班牙。
    麦哲伦只好率领着剩下的3条船像钻迷宫似的在海峡中摸索着前进。
    麦哲伦以坚强的意志率领船队前进。
    在这个海峡迂回航行一个月后,他们终于驶出海峡西口,见到了浩瀚的大海。
    向来以沉着、坚定著称的麦哲伦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探航的功绩,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如果你打开世界地图,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纬52°的地方找到它。
    
    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是谁?
    
    1513年9月1日,西班牙冒险家巴尔波亚率船队离开圣玛利亚·安提瓜据点去寻找“西方的海”。
    他们在印第安向导的指引下,向西行驶了约150公里后,到了巴拿马地峡东部较窄处。
    9月6日登陆,开始向西横穿地峡。
    陆上远征探险队包括190名西班牙人(其中原奥赫达的部下皮萨罗也随队前往)和数百名印第安人。
    在丛林中,探险队与当地印第安人发生激战并获胜。
    于是继续前进,但道路坎坷,自然环境恶劣,一些西班牙人因为染上了丛林热而死去,故而前进速度缓慢,三星期内仅仅走了45英里。
    9月24日,探险队击退了上千丛林印第安人的进攻,在夸雷夸人村落里缴获了一些食品。
    9月25日,探险队前行至一座陡峭的山峰之下,巴尔波亚登上山,果然发现了西南方的大海,他把这片新发现的海洋命名为南海(即太平洋,因为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它有多宽多大,而且也缺乏区别海与洋的概念)。
    随后,探险队继续南下,9月29日到达巴拿马湾的圣米格尔湾。
    巴尔波亚淌进水里举行了占有仪式,宣布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占有了南部这些海洋、陆地、海岸、海湾和岛屿。
    探险队还做了独木舟在海湾航行,发现了珍珠丰富的渔场,并沿海岸考察了圣米格尔半岛。
    然后又横穿地峡。
    
    此前,欧洲人在西半球的地理发现都是属于美洲的东海岸,而巴尔波亚首次横穿美洲大陆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到达美洲西海岸,发现了欧洲人前所未知,东方人和印第安人前所未识的太平洋。
    而且,这次重大的地理发现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欧人首次通过陆上跋涉探险来完成的,这也为其他探险家指明了另一条成功的路径。
    
    太平洋因何得名?
    
    1514年1月初,巴尔波亚向西班牙政府送回了发现大南海的报告和包括宝石、珍珠和黄金在内的所获财物的五分之一。
    这样,西班牙政府宽恕了巴尔波亚,并提升他为南海、巴拿马和科伊瓦总督。
    巴尔波亚发现大南海为往后麦哲伦环球航行奠定了基础。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了新的大洋。
    当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
    
    你知道亚美利哥洲的来历吗?
    
    亚美利哥(Vespucius,Americus),意大利航海家。
    1454年3月生于佛罗伦萨;1512年2月22日卒于西班牙塞维利亚。
    亚美利哥的父亲是一个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工作的公证人,经常被派到西班牙办事。
    哥伦布的远航震撼了世界,人们都以为这次航行到达了亚洲,但却没有看到亚洲的财富和文明。
    1497—1504年,亚美利哥为了弄清这一总问题,参加了去大西洋西岸的航行。
    亚美利哥此行并未获得任何带有根本性的具体发现,但他却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哥伦布一直到临终前还自以为到达了亚洲,而亚美利哥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这块新的陆地向南方延伸太远。
    1504年亚美利哥断言,这块新陆地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前人们从不知道的新大陆。
    而这块新大陆和亚洲之间,一定还有一个大洋。
    
    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
    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
    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
    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垮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
    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
    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
    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
    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马丁·路德是哪个民族的代言人?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
    在那里他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
    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
    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简称《论纲》)。
    《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
    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
    路德一下子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道路。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
    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
    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路德一生功过参半。
    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
    
    欧洲文艺复兴的内涵是什么?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催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
    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
    后来,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
    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
    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
    这种要求就像春风一样慢慢吹遍整个西欧。
    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但丁最著名的作品是哪一部?
    
    1265年6月,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诞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
    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但丁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对当时的各个学术领域无不研究,这使他在青年时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
    
    13世纪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
    24岁时,但丁开始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后来,他所支持的党被打败,但丁因拒不认罪,被判没收全部家产,终身流放。
    在此后的近20年里,但丁虽然也作过多次努力想重返故里,但都没有成功,最终客死他乡。
    但丁在流亡过程中,周游了许多城市,广泛接触到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和平民阶层的困苦生活,加深了对意大利的认识,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的重要作品几乎全部是在流亡中写成的,其中以《神曲》最为著名。
    
    《神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史诗,因为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
    全诗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每部由33首“歌”组成,加上全书的序曲,总共有100首歌之多,计一万四千多行。
    后人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称这部作品为神圣的《喜剧》。
    这部长诗采用的是中古时期所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但丁的自叙,描述了他在1300年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凌晨,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
    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
    他正要登山,却被三只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拦住了去路,情势十分危急。
    这时,古罗马时代的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
    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对象贝阿德丽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然后又作为他的向导带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
    地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狄斯城内,分成五层,分别收容一些异教徒的灵魂、好色之徒、犯饕餮罪者、贪婪挥霍者、生前动辄发怒的灵魂,这些人在这里受尽了各种煎熬。
    第二部分在狄斯城内,也分成三层,收容的都是罪孽深重的灵魂。
    第三部分是一个分成四层的巨大的深井,其底部是个冰湖,凡生前有残杀亲人或各种背叛罪行的灵魂都给冻在湖里。
    
    你知道罗马桂冠诗人彼特拉克吗?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阿雷佐,是一个公证人的儿子。
    他的童年是在一个靠近佛罗伦萨的名为Incisa的乡村中度过的。
    他的父亲瑟·彼特拉克和但丁一起于1302年被黑党政权从佛罗伦萨放逐。
    他与其家人追随从1309年教会分裂中迁居亚维农的教宗克莱孟五世迁至亚维农居住。
    
    1316—1320年,他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就学;1320—1326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学习。
    尽管他父亲希望彼特拉克学习法律和宗教,但是他的主要兴趣却是写作和古罗马文学。
    他常与他的朋友薄伽丘分享他的创作激情。
    
    为了搜寻拉丁语写成的经典和手稿,他不惜穿梭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随着他的首部描写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大型叙事诗《阿非利加》的出炉,彼特拉克成了欧洲的一个名人。
    1326年,父亲过世后,彼特拉克又回到了亚维农。
    在那里,他在许多事务所工作过。
    1341年,彼特拉克因《阿非利加》热情讴歌了古罗马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荣获罗马桂冠诗人称号。
    
    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文学巨匠的?
    
    1564年,莎士比亚( Shakespeare)出生在英国中部一个叫斯特拉福的小镇。
    小时候的莎士比亚很顽皮,是个“孩子王”。
    也许就是这点“叛逆”细胞,日后竟帮助他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文学巨匠。
    七八岁时,他就被送到学校,学习法文和拉丁文,也接触过一些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
    他聪明伶俐,对知识的领悟非常快。
    可因家里破产,他只得离开学校,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
    
    回家后,他就一边干活,一边继续学习知识。
    后来,莎士比亚去了伦敦。
    为了谋生,他东奔西走,才在一家戏剧院里谋到了一个替绅士牵马的活。
    开始时,他对戏剧也不了解,只是在闲暇时,透过门缝和小洞去看舞台上的演出。
    看得多了,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
    有时,戏散了,他还在那里琢磨剧情和角色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临时叫去扮演一个仆从,他表演得惟妙惟肖,非常出色。
    打这以后,他就得到了大家的赏识,最后竟成了正式演员。
    他演戏很认真,演什么像什么。
    为了把戏演得更好,他还深入伦敦的下层社会,接触一些下层农民,去熟悉他们的语言谈吐。
    
    从1590年开始,他尝试着去修改一些旧剧本。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写成了《亨利六世》等三个剧本,引起了戏剧界的注意。
    紧接着,他又写了《查理三世》、《错误的喜剧》等作品,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地位。
    在随后的20多年里,他埋头进行创作,共完成了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和戏剧37部。
    他的作品语言形象生动,笔调辛辣幽默,还塑造了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朱丽叶等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堪称一代文学巨匠。
    
    米开朗基罗有哪些著名雕塑作品?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1564),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
    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做学徒。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无尽的光辉。
    
    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
    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叫什么?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redra,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风行全国,一年内竟再版了六次。
    这部小说虽然未能使塞万提斯摆脱贫困,却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荣誉。
    书中对时弊的讽刺与无情嘲笑遭到封建贵族与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憎恨。
    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伪造的续篇,站在教会与贵族的立场上,肆意歪曲、丑化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并对塞万提斯本人进行了恶毒的诽谤与攻击。
    塞万提斯为了抵制伪书的恶劣影响,赶写了《堂吉诃德》第二部,于1615年推出。
    该书几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老少皆宜且寓意深刻。
    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札作侍从,3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扶弱除强的骑士业绩。
    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做疯子遣送回家。
    
    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近700个,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
    揭露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触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
    小说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堂吉诃德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这两个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朴实无华的生活写实,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达·芬奇最早在何处接受人文主义熏陶?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诞生在意大利芬奇镇附近的安奇亚诺村,芬奇镇靠近佛罗伦萨。
    父亲皮耶罗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
    达·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
    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
    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七弦琴和吹奏长笛。
    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
    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
    
    皮耶罗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韦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
    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
    当时,皮耶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
    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小芬奇。
    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美杜莎。
    这幅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
    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
    皮耶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妖怪,吓得大叫起来。
    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你把画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
    
    韦罗基奥的作坊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
    达·芬奇在这里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其代表作有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怎样的画作?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敏锐观察力。
    
    谁最早提出了计算工具设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在科学方面的造诣丝毫不亚于其艺术成就,他很早就提出过计算工具的设想。
    后人在达·芬奇的手稿中,发现了关于机械式计算工具设计方案的记录,人们根据达·芬奇的手稿仿制出了机械式计算器。
    
    1621年,英国人冈特发明计算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模拟计算工具。
    17世纪的文献详细记载了冈特发明这种计算工具的过程。
    
    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帕斯卡发明加法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其原理对后来的计算机械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德国科学家希克尔德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人,后人在他的手稿中发现了他对计算机的设计草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并在1960年根据其方案成功仿制了一台机械式计算机。
    
    1673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乘法机,这是第一台可以运行完整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机。
    莱布尼兹同时还提出了“可以用机械代替人进行繁琐重复的计算工作”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至今鼓舞着人们探求新的计算工具。
    
    提香是哪个画派的代表?
    
    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代表。
    他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并受乔尔乔内的影响,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
    其神话题材画作《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
    
    提香有一个几近疯狂的癖好:爱财。
    他与他的众多学徒辛苦工作,一是为了追求艺术,二是为了变成富翁。
    达利的一番话大抵可以诠释提香的所作所为: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笔寻找黄金。
    提香的艺术经历完美地诠释了某一类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富有,万古流芳,权贵欢迎他们,百姓崇拜他们。
    
    荷兰“百年辉煌”是哪个时期?
    
    从15世纪初到16世纪的近100年,是波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史称“百年辉煌”或“黄金时代”。
    此时由于波兰国王是入赘的女婿,为了争取主要由骑士军人组成的波兰贵族集团的支持,对他们做了较大让步,使波兰贵族享受到较为广泛的民主自由,成立了实行多数决定制的议会,限制了王权和教会。
    这在中世纪的欧洲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甚至对后来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整个波兰基本上没有发生战争,国家呈现安定局面,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文化繁荣,国土面积扩大到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
    波兰当时发展成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中欧大国。
    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哥白尼是怎样认识天体运动的?
    
    尼古拉·哥白尼(Mikolaj Kopernik,1473—1543)是波兰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他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约在1515年前,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了一篇题为“浅说”的论文,他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   
    1.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
    
    2.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3.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
    
    4.日地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就如同地球半径同日地距离之比一样渺小。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
    
    5.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6.在天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地球带着大气层,像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旋转。
    由此可见,地球同时进行几种运动。
    
    7.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了。
    
    1515年,哥白尼着手撰写《天体运行论》。
    十几年来,哥白尼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收集了大批资料,终于在1533年完成了这部巨著的初稿。
    随后,他又长期进行观测、验证、修改,使得他的宇宙体系更具说服力,成为一种科学理论。
    
    《天体运行论》的第一卷是全书的精髓,先后论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均匀永恒之圆运动或复合运动”。
    由于哥白尼的学说触犯了基督教教义,遭到教会的查禁。
    直至1882年,罗马教皇才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
    这一光辉学说经过3个世纪的艰苦斗争,终于得到普天下人的科学共识。
    
    伽利略如何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
    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塔顶上落下来,并测定下落时间有多少差别。
    结果发现,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而不分先后。
    也就是说,下落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
    无论木制球或铁制球,如果同时从塔上开始下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
    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
    
    是谁研制了望远镜?
    
    1609年6月,伽利略听到一个消息,说是荷兰有个眼镜商人利帕希偶然用一种镜片看见了远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
    “这难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里眼吗?”
    伽利略非常高兴。
    不久,伽利略的一个学生从巴黎来信,进一步证实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信中说尽管不知道利帕希是怎样做的,但是这个眼镜商人肯定是制造了一个镜管,用它可以使物体放大许多倍。
    
    “镜管!”
    伽利略把来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急忙跑进他的实验室。
    他找来纸和鹅管笔,开始画出一张又一张透镜成像的示意图。
    伽利略由镜管这个提示受到启发,看来镜管能够放大物体的秘密在于选择怎样的透镜,特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搭配。
    他找来有关透镜的资料,不停地进行计算,忘记了暮色爬上窗户,也忘记了曙光是怎样射进房间。
    整整一个通宵,伽利略终于明白,把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在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像那个荷兰人看见的那样,遥远的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经过放大也能看清了。
    
    伽利略非常高兴,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动手磨制镜片,这是一项很费时间又需要细心的活儿。
    他一连干了好几天,磨制出一对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然后又制作了一个精巧的可以滑动的双层金属管。
    现在,该试验一下他的发明了。
    
    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点的凸透镜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点的凹透镜,然后把管子对着窗外。
    当他从凹透镜的一端望去时,奇迹出现了,远处的教堂仿佛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见钟楼上的十字架,甚至连一只在十字架上落脚的鸽子也看得非常逼真。
    
    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经过不断改进,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实物放大1000倍。
    现在,他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窥探宇宙的秘密了。
    
    谁被尊为“磁学之父”?
    
    吉尔伯特(1544—1603),英国著名的医生、物理学家。
    他于1544年5月24日生在英国科尔切斯特市一个**官家里。
    年轻时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医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已成为英国名医。
    由于他医术高明,1601年担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直到1603年11月30日逝世。
    
    吉尔伯特开创了电学和磁学的近代研究。
    1600年他发表了一部巨著《论磁》,该书的所有结论都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上的。
    书中记录了磁石的吸引与推斥;磁针指向南北等性质;烧热的磁铁磁性消失;用铁片遮住磁石,它的磁性将减弱。
    他研究了磁针与球形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磁针在球形磁体上的指向和磁针在地面上不同位置的指向相仿,还发现了球形磁体的极,并断定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提出了“磁轴”、“磁子午线”等概念。
    总之,在磁现象的研究方面,吉尔伯特的成就巨大,被尊为“磁学之父”。
    
    马基雅维利崇尚什么思想?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
    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别人。
    
    马基雅维利还指出:受人敬爱不如被人惧怕,“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
    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一面。
    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
    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
    给人恩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
    不可指望别人对你诚实,更不可把命运系于别人身上。
    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
    
    马基雅维利主义在西方是贬义词,是旁门左道的文化支流;一旦谁被冠以“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谁就名誉扫地。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之类的阴谋诡计而被称做“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差”的三位总统之一。
    
    弗朗西斯·培根有着怎样的经历?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一世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
    他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
    他从16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助手。
    18岁时,他的父亲猝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钱财。
    因此他开始攻读法律,21岁时找到一份律师的职业。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
    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
    1604年培根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被提升为掌玺大臣。
    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探求科学真理上。
    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出版了多部流传后世的大作。
    
    1621年,国会指控培根贪污受贿,经高级法庭审理,培根被判处罚金四万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等官职。
    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身败名裂。
    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
    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
    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
    但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趋于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谁被称为法兰西绘画之父?
    
    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sin,1594—1665),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在法国17世纪画坛的地位无与伦比。
    《阿卡迪亚的牧人》为其主要代表作。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
    画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从中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
    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撒尿小孩铜像有什么来历?
    
    布鲁塞尔撒尿小孩铜像是布鲁塞尔标志性建筑,位于市中心广场上叫“狗街”的转弯处。
    雕塑刻画的小男孩后来成为比利时的国家英雄。
    雕像建于1619年,1747年法国路易十五为了“雅观”起见,曾给他披上过衣服。
    
    关于该雕像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在一次比利时人民反侵略战争期间,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将市中心夷为平地。
    当时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撤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但小于廉却中弹身亡。
    人民为纪念这位小英雄而创作了此尊铜像。
    另一种传说是,中世纪有伙强盗在布鲁塞尔燃起漫天大火,此时有位神童从天而降,撒了一泡尿将大火浇灭,挽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后来人们特立铜像进行纪念。
    小于廉的塑像极为生动逼真,赤身露体,叉腰挺肚,泰然自若地不断撒尿,十分诱人喜爱。
    欧美各国每年狂欢节便以小于廉造像大撒啤酒,引得参加狂欢的人们争相狂饮,一派热闹异常的动人情景。
    
    谁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出身于英国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岁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之后到意大利留学,5年后他成为医学博士。
    在意大利学医时,他还常常去听伽利略讲授的力学和天文,深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使他的求知欲已跨越了学科的界线。
    伽利略注重实验的做法,对哈维影响极大,这为他日后研究医学,发现人的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说到认识人的血液循环,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讲,似乎无人怀疑过。
    然而,在古代,要认识它并不容易,而且多少科学家、学者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鲜血和生命。
    在古代,著名学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被誉为仅次于神的权威,不容置疑。
    他对于人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因而十分错误地提出人体内(血管内)充满着空气。
    这种错误的说法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00年前,被一位古罗马的神医盖仑否定,他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
    显然,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
    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
    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人们一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没有怀疑。
    
    哈维用兔子和蛇,反复做实验,他把它们解剖之后,找出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然后用镊子把它们夹住,观察血管的变化,他发现血管通往心脏的一头很快膨胀起来,而另一端就马上瘪下去了,这说明血是从心脏里向外流出来的,由此证明动脉里的血压在升高。
    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的静脉血管,用镊子夹住,其结果正好与动脉血管相反,靠近心脏的那一段血管瘪了下去,而远离心脏的另一端鼓胀了起来,这说明静脉血管中的血是流向心脏的。
    哈维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
    他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谁奠定了基督教归正宗的理论基础?
    
    约翰·加尔文(Jean Chauvin,1509—1564)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父亲是一名律师。
    1523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文科硕士,然后又赴奥尔良进修获法学博士学位。
    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原理》。
    1538年由于过激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
    1541年,加尔文返回日内瓦,重获市政当局支持,建立日内瓦归正会,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
    
    加尔文虽然主张教会民主,神职人员需经选举产生,但他对非本派的教徒镇压也相当残酷,曾活动当局将当时被视为异端神学家的塞尔维特用火刑烧死。
    加尔文教的教义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
    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导致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号称“新教的罗马”。
    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奠定了归正宗的基础。
    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
    救赎预定论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
    
    托马斯·莫尔因何被亨利八世处死?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乌托邦》一书的作者。
    1478年2月7日,托马斯·莫尔出身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
    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他的父亲约翰·莫尔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的欧洲,拉丁文被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幼小的莫尔被送入了伦敦的圣安冬尼学校,学习拉丁文。
    13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的家中。
    莫顿是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机智过人、谈吐优雅,曾担任过英国的**官,对此莫尔在《乌托邦》中专门做过描述。
    从他那儿莫尔受到了很多有益的的影响。
    1535年,托马斯·莫尔因反对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1935年,在他逝世400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册封为圣人。
    
    何谓《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是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同德意志新教诸侯在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订立的和约。
    路德宗教会因之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16世纪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诸侯禁止臣民信奉新教。
    另一些诸侯则反对天主教而支持宗教改革,以维护自己在运动中的既得利益。
    他们在领地内建立路德宗教会,并自任教会的实际首脑。
    各派诸侯、诸侯与皇帝、皇帝与教皇之间的矛盾复杂而激烈。
    1531年,德意志新教诸侯组成反对皇帝和天主教诸侯的士马卡尔登联盟。
    查理五世因忙于对法战争,无暇顾及。
    1546年回国时,士马卡尔登联盟已因分裂而渐见削弱。
    次年查理五世战胜新教诸侯,萨克逊选侯约翰·弗雷德里克被俘,士马卡尔登联盟瓦解。
    1550年,查理五世颁布“血腥诏令”,严禁宗教改革宣传,同时镇压再洗礼派。
    但是,皇权的增长也引起了教皇和天主教诸侯的不安和嫉视,他们组成反皇帝同盟,北方路德宗诸侯也积极备战。
    1552年查理五世战败,1555年被迫签订《奥格斯堡和约》。
    当时查理不在德意志境内,委托其弟费迪南代行。
    和约规定教随国定原则,即承认天主教和路德宗诸侯同样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不接受所规定信仰者可以出卖其产业后离境。
    和约只承认路德宗的合法地位,而不包括其他新教教派如归正宗和再洗礼派。
    和约还规定凡在1552年前为路德宗诸侯所占有的教产,由其继续占有。
    原天主教的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如改信路德宗,即丧失原来的教职和权力,另选持天主教正统信仰者继之。
    
    英国“圈地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
    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2%。
    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
    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
    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
    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
    他把这些牧场和其他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波米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
    有些房屋被拆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
    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
    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先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
    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
    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
    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没起多大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西班牙无敌舰队如何覆灭?
    
    1588年8月,西班牙和英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
    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无比,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最幸运的无敌舰队”。
    而当时英**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
    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中。
    在一个商业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也许在1588年,对这一点还没有太明确的认识,可是在下一个世纪,这个耳语的声音就变得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了每一个英国人的呼声。
    
    荷兰何时夺取了非洲西海岸的贸易垄断权?
    
    荷兰从16世纪以来一直是葡萄牙与欧洲进行贸易的最大中间商,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6世纪末,荷兰夺取了葡萄牙在非洲的重要贸易据点和军事要地。
    紧接着,又成立了荷属几内亚公司、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夺取了非洲西海岸的贸易垄断权。
    到17世纪中叶,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的奴隶贸易。
    
    为什么东印度公司是英国侵略印度的工具?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
    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做生意。
    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
    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英国东印度公司还通过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等手段谋取暴利。
    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
    他们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到中国销售,从中渔利,并使大清帝国从此走向衰落。
    18世纪初期,强盛的莫卧尔王朝开始衰落,印度又重新分裂为许多小的城邦,而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它抛开了“商业公司”的外衣,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然后在这里设立管区。
    为了能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为它服务的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人。
    
    英印“七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军队,这下印度人终于不干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它们拆除堡垒,但英国人根本不予理睬。
    于是,纳瓦布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
    这就是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的导火索。
    
    1757年1月,英印开战,在狡猾的英国人的贿赂下,英军于普拉西战役中大败印军,孟加拉的纳瓦布被杀死,孟加拉国库被抢。
    据不完全统计,英军拿走的金银珠宝,总价值达3700万英镑,这还不包括个人装入腰包的总价值为2100万英镑的财物。
    贪婪的英国人还于1799年,在攻陷了印度封国迈索尔时,从迈索尔首府抢劫了价值超过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历史学家J.R.格林这样说道:“七年战争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英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从战争结束时起,英国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
    正如英国声称它是北美洲的霸主和印度未来的霸主那样,英国注定要在未来的世界历史中凌驾于仅仅在一块大陆内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国家。”
    
    东印度公司是怎样演变成殖民政府的?
    
    在英印“七年战争”中获胜的英军继而击败法军,独自霸占了孟加拉,并任命亲英派印度人做了纳瓦布。
    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
    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并间接掌握了行政权。
    印籍人员负责办理事务,但无实权,史称“双层统治”。
    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原加尔各答的省督改称总督,由英王直接任命,其任务是代表英国政府全权管理英国占领下印度的全部领土。
    至此,英国政府开始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印度,东印度公司最终变成了统治印度的殖民主义政府。
    
    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曾经辉煌上千年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成批地饿死。
    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
    “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
    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