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幻小说 玄幻:诸天最强系统

第三千八百三十五章 新区域的规划

玄幻:诸天最强系统 大幻想家 15669 Dec 18, 2023 6:20:35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旧梦·望春归》章节阅读:

    从上海到桐庐,需要先乘火车到杭州,再从杭州辗转到桐庐。
    天色已晚,无论如何烈火焚心,她也只能第二天再出发,五脏仿佛在被油煎,难以入睡。孟聆笙收拾了一晚上的行李,把两三件衣服塞进去又拿出来,拿出来再塞进去。又给小陈小静写了封信,把已经接手还未完结的案子做了个总结叮嘱;又给几家报纸的主编各写了道歉信,把之前写好的给各家的存稿附在里面,说明有事回老家料理,归期未定,虽有存稿但难保够用不开天窗,请各位主编海涵;最后又给余玫瑰写了一封信,告知她自己的去向,免得她寻不到自己会着急。
    一晚上她写得满手是墨,等到终于做完这些,外面天已经蒙蒙亮。
    孟聆笙推开窗探头一看,隔壁的门已经打开了,吴妈正端着个小竹筐走出来。
    孟聆笙忙高叫着“吴妈,等一等”,抓起几封信飞跑出去。
    她把给小陈小静的信和家里的房门钥匙一起交给吴妈:“这个等我家的小陈小静过完年回来,麻烦您转交给他们。”
    又把给主编们和余玫瑰的信交给吴妈:“我要赶火车,来不及去投信,麻烦您帮我把这几封信寄出去,邮票钱在第一个信封里,剩下的您拿去吃点心,我回头再谢您。”
    交代完事情,她拎起藤箱,匆匆出门。
    到火车站时,还有一刻钟才到七点,她买了票,向来往的小贩买了一块粢饭糕,忍着不适勉强吃下去,刚吃完,火车进站了。
    孟聆笙忙提起藤箱上车。
    大年初一早七点的火车,车厢空空荡荡,乘客零零星星,四下里阒无人声,与平日里的拥挤热闹对比鲜明。
    孟聆笙所在的这节车厢里只有她和另外一个男乘客,巧的是对方就坐在她对面。
    男乘客见孟聆笙把藤箱抱在怀里,以为是藤箱太重她举不上行李架,好心询问:“要帮忙吗?”
    孟聆笙摇摇头,勉强笑一笑作为回应。
    她只是心里太空了,想要抱住些什么东西。
    下午一点钟左右,火车终于在杭州停靠。
    一下火车,孟聆笙就吐了,中午她没有吃饭,胃里只有早晨那一点粢饭糕,又油又腻的感觉涌上来,她扶着膝盖在月台上吐了个痛快。
    出站叫了辆黄包车去公共汽车站,到了后被告知,今天去桐庐的公共汽车一刻钟前已经发车了,今天没有第二趟,明天早点。
    她只好再在杭州待一晚。
    孟聆笙在公共汽车站的附近找了一家小旅馆,虽然是新年期间,但杭州自古游人地,年节时分更热闹,旅馆价格反倒比平时贵了不少。孟聆笙要一间单人间,老板娘一边登记一边问:“房间大小、通风、光线,有什么要求没?”
    孟聆笙一怔,说:“只要有窗。”
    孟聆笙拎着藤箱跟着老板娘上楼,老板娘推开走廊尽头的一扇门:“喏,这间。”
    空气里还残留着上一个男房客留下的烟味,四壁贴着黄黄的壁纸,壁纸旧了,显得肮脏不堪,房间狭小,只容得下一张床一张桌。
    但还好,有一扇窗。
    孟聆笙打开藤箱,手伸到层层衣服下面,摸到那几枚花钱儿,抽出来挂到窗棂上。
    推开窗,冷风入室,吹散了残余的烟草味,花钱儿风铃上的小铃铛叮叮当当地响起来,孟聆笙悬了一天的心这才开始悠悠下落。
    第二天她一早就去了公共汽车站,赶在头一个买了票。
    下了公共汽车还要再步行,一直到黄昏时分,记忆里孟家那熟悉的高门和飞檐才终于出现在眼前。
    主家新丧,满眼缟素。提着藤箱站在大门前,孟聆笙浑身轻飘飘的,只觉得恍然如梦。
    她还记得,上次这样站在孟家大门前还是十一年前。
    十一年前她离开孟家时,也只提着一个藤箱。
    她是自愿与孟家断绝关系,也算是被扫地出门,没有人敢来送她,只有她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大门前。临走前,她跪下来,朝孟家大门磕了一个头,以报父亲养育之恩。
    十一年后终于归来,却是为奔丧。
    孟聆笙放下藤箱,跪下来,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她还记得,十一年前,自己走出很远后回头望,隐约看见大门后探出的半边脸,一双眼睛温柔而忧伤地看着自己。
    而现在,那双眼睛的主人已经仙逝,再也不可能看着她了。
    难怪初一那天她会梦到父亲,他是在向她告别哪,他那不孝的倔强的却仍旧难以割舍的放心不下的女儿。
    “吱呀”一声,沉重的大门被推开,有人走出来,见到孟聆笙,看了半天才惊叫出声:“大小姐!少爷!大小姐回来了!”
    他转身去叫人,孟聆笙不敢擅自进门,只提着藤箱站着。
    没过多久,一个面孔清秀身形纤瘦的年轻男孩旋风似的跑出来,穿着一身白色丧服,张开双臂把孟聆笙抱了个满怀:“姐,你终于回来了!”
    是弟弟重光。
    孟重光小她三岁,当年她离家时,孟重光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如今十一年过去,孟重光已经是个青年,长高了,五官也舒展开了,但还是可以看出小时候憨顽的影子。
    他拎过孟聆笙的藤箱:“走,我带你去看爸爸。”
    然而孟聆笙前脚刚踏过门槛,便被一个冰冷的嗓子冻住脚步:“不许进来。”
    是大妈。
    大妈站在院子中央,她的打扮一如当年,无论是大清变成了民国,还是北洋政府变成了国民政府,对她来说毫无区别,她只停留在自己的时光里,穿着五镶五滚高领宽袖的衣裳,像是从晚清照片里走出来的一样。
    她看孟聆笙的眼神很冷:“你是谁?”
    孟聆笙从小怕她,在她的眼神里,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孟聆笙低声下气地回答:“大妈,我是聆笙。”
    大妈冷笑:“聆笙是谁?我家可没这么个人。”
    当年孟聆笙离开孟家时,是在断绝关系的契书上签了字按了手印的,出门前还喝了断路茶,意味着,山崩地裂,永不回头。
    大妈的意思很明显,她孟聆笙没有资格做孝女,没有资格为父亲送葬。
    孟重光打圆场:“娘,人都没了,还说这些干什么,姐姐她……”
    大妈暴喝一声:“她是你哪门子的姐姐?还不滚进来!张妈,关门!”
    孟重光无奈地看一眼孟聆笙,他无力反抗自己的母亲,只得朝母亲走过去。
    大妈的陪房张妈走过来,推着孟聆笙的肩膀把她搡到门外,关上了大门。
    孟聆笙怔怔地望着黑漆漆的大门。
    片刻后,她放下藤箱,跪了下来。
    天上又开始落雪。
    鹅毛般的大雪片片落在她的头上、肩上、地上,很快,满世界便覆盖了一层浅浅的白,孟聆笙冻得牙关打战,却仍旧没有起身。
    天快黑的时候,大门开了一条缝,一个伶俐的小男孩跑出来,悄声对孟聆笙说:“少爷说了,让您不要跪了,您跪也没用,太太已经睡下了,看不到的。少爷让您去富春客栈暂时住下,他会想办法说服太太,好歹让您能参加三天后的出殡。晚上如果有机会,他会去客栈找您。”
    孟聆笙点点头,拎着藤箱踉踉跄跄地站起来,拂去一身雪花,转身离开。
    富春江流经桐庐,富春客栈取富春江之名,实际上只是一家小小的客店,是专为来游富春江的外地文人雅士开设的,客栈老板一家孟聆笙也都认识,他们的女儿小竹还是孟聆笙在县女中的同学。
    十一年的时光太过漫长,客栈夫妻老板没有记起她来,只当她是游客,举着油灯一边引她去客房,一边絮叨:“客人你来早了,再过两个月来才好呢,那时候的富春江水绿山青才好看……”
    孟聆笙在客房里独自待到深夜,才等来孟重光。
    孟重光满身寒气,搓搓手:“娘叫张妈盯着我,总算等到那老太婆睡了。”
    两个人就着一豆灯光说话,重光讲起父亲的死:“前两年开始,他身体就在变差,老是咳嗽胸闷,只当是年纪大了。没想到今年进了冬天突然恶化,昏迷不醒,没几天人就没了。”
    孟聆笙沉默地看着油灯:“出殡的事,你做得了主吗?”
    大妈恨她入骨。
    她虽然是孟家的长女,却是妾室所出,大妈才是父亲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孟家在桐庐算得上是书香望族,父亲孟桐隐是晚清的举人,清亡后没有入仕,而是靠着祖辈留下的产业做富贵闲人,娶了门当户对、县长家出身的大妈,但两人盲婚哑嫁没什么感情,大妈也一直无所出。
    直到后来,有一年暮春,父亲和一帮文友上富春山赴雅集,在山上遇到了孟聆笙的母亲鹿琳琅。
    鹿琳琅是外地人,她家自清初以来世代为乐户,鹿琳琅的父亲拉了个班子,一家人走南闯北靠卖艺过活。鹿琳琅擅长的是吹笙,那天恰好受雇于山居的一家有钱人,在他们家演奏,孟桐隐顺着乐声找过去,就看见了正在吹笙的少女鹿琳琅。
    孟桐隐对鹿琳琅一见钟情,但家中已有正妻,所以只能娶鹿琳琅做妾。
    婚后,孟桐隐难掩对鹿琳琅的偏爱,这也招来了大妈的不满,大妈把婚姻所有的不如意全部发泄在鹿琳琅身上,直到五年后鹿琳琅病故,又把这种恨转移到了她的女儿孟聆笙身上。
    哪怕那时她也有了自己的儿子重光,可对儿子的母爱,丝毫不能冲抵她对孟聆笙的恨。
    聆笙聆笙,这女孩儿连名字都是孟桐隐和鹿琳琅那场孽缘的纪念,叫她怎能不恨?
    所以多年后,当孟聆笙坚决退掉与郑家二少爷郑信的婚约,去上海求学时,大妈趁机提出,退婚是辱没门楣之事,若孟聆笙想要退婚求学,必须与孟家断绝关系。
    恨之深,回想惊心。现在,她会同意让孟聆笙参与父亲的出殡吗?
    大妈向来脾气坏,弟弟重光也不好把话说死,只说:“我尽量,你这些天就待在客栈,那种傻事可千万别再做了,身体要紧。”
    怕张妈起夜发现自己不见了,他也不敢多留,交代了几句要紧的话就走了。
    他走后,孟聆笙才觉得脸颊滚烫。
    她端着油灯走到桌子前,掀开镜子上的布一照,果然,脸颊赤红。
    初一那天她就受了寒,这两天辗转奔波,又在雪地里跪了半天,先前心里焦急还不觉得,现在一安顿下来,久积的病一发不可收拾。
    她来时忘了带药,大晚上的,又是乡下地方,恐怕客栈老板也没什么药。
    她只好睡下,希望一觉醒来病候能减轻些。
    半夜,她被烧醒了。
    脸颊又干又烫,好像马上就要龟裂开,太阳穴一突一突地跳着,浑身被抽了筋一样无力,她想下床去找老板娘,可是连下床的力气也没有。
    她只好眼睁睁地盯着一片漆黑,忍受着翻江倒海的恶心感等天亮。
    快天亮的时候,她又头脑昏昏地睡了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被人摇醒了,睁开眼看见老板娘模糊而忧虑的脸:“孟小姐,你发烧啦?”
    孟聆笙挣扎着想坐起来,无果,她气喘吁吁地对老板娘说:“我有点不舒服,麻烦您帮我请个大夫。”
    老板娘去了半天才带着大夫回来,是个须发皆白的老中医,孟聆笙一眼认出来,他是査先生,在桐庐行医大半辈子,小时候她和弟弟就常由査先生看病。
    孟聆笙的眼泪突然就涌了出来。
    如果真的是在小时候该有多好,小时候她最怕喝药,中药汤苦死了,所以每次査先生给她看病,她都苦着一张脸,爸爸就会笑眯眯地背着手站在一边,等査先生看完病,才亮出藏在背后的东西:一纸袋子蜜饯,浸过糖的杏脯,渍过桂花蜜的红果,甜丝丝的樱桃,咸津津的话梅……
    査先生的药还是那么苦,但是已经没有爸爸给的甜甜的蜜饯了。
    喝过药,孟聆笙沉沉睡去。
    査先生的药有助眠作用,她这一睡,睡得昏天黑地,终于醒来时,一瞬间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
    她是闻到中药汤子的苦味醒过来的。
    她挣扎着起身,费力睁开厚重的眼皮,一个高大熟悉的身影在视线里模糊又清晰复又模糊,等到那人终于走到自己眼前,她才确信,是他,是云观澜。
    她仰着脸傻乎乎地看着对方,不敢相信是真的。
    兴许又是做梦。
    她身子一歪,又要躺下,手臂却被握住一扯,整个人落在了一个温暖宽厚的怀抱里。
    云观澜以自己的胸膛做靠枕,把孟聆笙半揽在怀里,双臂揽着她的肩膀,环过她的颈子,手里端着一碗中药汤。
    他一手端药,一手用调羹慢慢搅动着,舀起一匙汤药,送到嘴边细细吹凉:“你呀,嘴上说不需要别人,可又把自己搞得这么狼狈。”
    孟聆笙倚靠在他的怀里,他的下巴轻抵在她的脑瓜顶上,他吹汤药的气息轻拂过她的耳朵尖,轻柔而周密。
    孟聆笙的脸烧得越发红了。
    她略微挣扎了一下,云观澜伸手按住她的肩头:“别动,药要洒了。”
    她不敢再动。
    就着这个姿势喝完了一碗药汤,云观澜伸长手臂把碗放到床边的桌子上,这才抽身出来,小心翼翼地一手握着孟聆笙的手臂一手托着她的背,把她放平。
    他端着碗出去,没多久又回来了,怀抱着一个木盆,洁白的毛巾搭在盆边,盆里还在向外冒着热气。
    他把木盆往桌上一放,左右挽起衬衫袖子,将毛巾浸到热水里,轻揉一把拎出,拧干水,又叠成四方块,捏住一角,单膝跪在床沿上,倾身去揽孟聆笙的肩膀。
    孟聆笙吓了一跳,不自觉地往里一缩。
    云观澜被她逗笑了:“烧糊涂了,当我是采花贼呢?我就算是采花贼,也不会没品到要欺负个蓬头垢面眼带眦垢的病人吧?”
    孟聆笙一怔,好久没听过他这样嘴巴带尖儿舌头带刺儿地说话了。
    她乖乖地任云观澜把她扶起来。
    云观澜捏着热毛巾,小心翼翼地帮她擦脸,温热的毛巾熨帖地擦拭眼角,消除因为眦垢而带来的黏腻,干涩和沉重。
    毛孔终于重得清爽,视线终于重获清明。
    孟聆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问云观澜:“你怎么会在这儿?”
    云观澜把毛巾往木盆里一丢,嘴角含笑:“哦,孟律师不难受了,要开始审人了?”
    孟聆笙斜靠在枕头上看他:“从上海到我家,正常坐火车转公共汽车再走路,前后需要两天时间。我是初二早晨才离开的,走之前只留信给了小陈小静、各报社主编和玫瑰。给玫瑰的信我是请邻居吴妈帮我邮寄的,就算我走后吴妈立刻去寄信,玫瑰最早也要初三才能收到信。就算玫瑰刚收到信就跟你报信,你最早也要初六才能到这里。”
    可是今天才初四。
    云观澜靠桌斜倚着,听了她的话,慵懒地微笑着鼓掌:“到底是律师,发着烧还能把事情捋得清清楚楚。只是,谁说我要通过玫瑰才知道你走了的消息呢?”
    他俯身过来,双手撑在她身体两侧,凑近她的面孔:“我可是第一个知道你走了的人。”
    “我从旅馆的窗户里往外看,我看见你打开电报,看见你拎着箱子出来,看见你给吴妈留信……你走后,我立刻去找了吴妈,问她你要去哪儿,她说你要回老家,我立刻去了火车站,只比你晚了一班火车。从杭州到桐庐的公共汽车,我怕你瞧见我,就坐了你后面那一班,所以初四才到,原本我可以和你一样,初三就到的。”
    他的话,一句一句,如鼓槌般击打在孟聆笙的心上。
    “除夕晚上,东亚旅馆最后一盏亮着的灯……”
    “嗯,是我。”
    “我以为你在云公馆,和孙霖、玫瑰、老陈、六小姐他们在一起。”
    “孙霖要和老婆小舅子一起过年,哪儿还有闲心参加光棍聚餐。玫瑰和老陈他们,我在金陵酒家给他们订了一桌……你以为云公馆年年都开除夕宴?就那一年,专为某人开的,其他人,陪衬罢了。既然今年某人不肯到场,这宴会还有什么好开的?”
    他又压低了脑袋,嘴唇几乎要擦上她的耳朵:“从那年起呀,往后每年的第一声新年好,我都只想送给同一个人。”
    那一年,民国二十二年,云公馆的除夕宴,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所有人都出去放鞭炮,除了他和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里,他对她说“新年好”。
    云观澜继续道:“我在东亚旅馆那个你住过的房间里,看着你事务所二楼的灯光,我看见你也是十二点才熄灯,十二点的时候,我朝着你的窗户说了句‘新年好’呢,你呢,你有没有对我说?”
    孟聆笙不作声。
    云观澜近乎无赖地撒娇:“有没有说?”
    孟聆笙侧过脸去,声如蚊蚋:“有……”
    没想到云观澜“啧”了一声:“你那时候又不知道对面的人是我,你这个人怎么这样,随随便便对陌生人说新年好!”
    孟聆笙:“……”
    这个无赖到底是哪儿来的?!
    云观澜自己倒先笑歪了,隔着一层乡下的蓝印花棉花被子,孟聆笙感受到他胸膛的起伏,她伸手推他:“你快起来,这像什么样子。”
    云观澜一颗脑袋埋在她的颈侧,伸手按住她的脑袋:“就一会儿。”
    就在这时,门被推开了。
    孟重光闯进来:“姐,我听老板娘说你病了……”
    屋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很尴尬。
    孟重光后退一步,跨出门槛,还贴心地带上了门。
    弟弟是来送消息的。
    第二天就要出殡了,但无论他怎么说,大妈都不肯让孟聆笙参加,即使是穿着丧服走在末尾,也不可以。
    “娘说,要是你想让爹走得不清净,尽管来。”
    孟聆笙垂着眼睛不说话。
    孟重光叹一口气:“姐,其实娘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当年你和孟家断绝关系,阖族叔伯长辈都是见证,现在你来出殡,恐怕他们也不答应。更何况,郑家的人现在也还在桐庐,要是他们知道你回来了,怕是会来闹出殡,爹体面了一辈子……”
    是啊,爹体面了一辈子,这一生唯一的一次不体面,就是因为她。
    因为她,爹生前曾经被人指着鼻子辱骂,她不能让爹死后在葬礼上再受一次侮辱。
    孟聆笙低声道:“我知道了,我不去就是了。”
    孟重光万分抱歉地安慰她:“姐,委屈你了。”
    作为桐庐当地的书香望族,孟桐隐出殡的排场搞得非常大。
    孟桐隐虽然只有孟重光和已经除名的孟聆笙两个孩子,但孟家是大族,孟桐隐叔伯兄弟一大帮,堂侄子更是为数甚广,是以出殡队伍浩浩荡荡,仿佛一条白色的河流。
    孟重光作为孝子,手里捧着盆,一身缟素站在出殡队伍的最前方。
    乡下地方,看出殡是一项大消遣,孟桐隐出殡围观者众多,从孟家大门到墓地,沿路站满了看热闹的乡亲。
    孟聆笙和云观澜就混在这围观的队伍里。
    孟聆笙本是要自己来的,但她病还没有好全,云观澜不放心她一个人出门,强跟了过来。
    他扶着孟聆笙混在人群里,孟聆笙身为孝女却不能参与出殡,不能为她的父亲招魂引路,也不能和其他亲人一起跪在坟前为父亲烧纸痛哭,她甚至不敢让人认出自己就是孟桐隐那个离经叛道的女儿。
    她只在鬓角簪了一朵小小的白纸花。
    这白纸花,是云观澜做给她的。
    今天早晨,云观澜去敲她的门,手里拿着一朵白纸花:“这是我自己做的,小时候在国外,有时候养母也帮人扎出殡用的花轿纸马,我跟她学的。”
    她对父亲的全部哀思,都寄托在这一朵小小的白纸花里。
    这一场出殡声势浩大,从十一点钟开始,一直到黄昏时分人才散尽。
    孟聆笙和云观澜悄悄来到她父亲坟前。
    新坟土未干,未烧尽的一挂挂白纸钱在冬日黄昏的风里四下飘散,在坟前跪下来,膝盖似乎还能感受到刚才火烘土地留下的余温。
    孟聆笙重重地给父亲磕了一个头。
    云观澜也跪下来,要给孟桐隐磕头。
    孟聆笙按住他的肩膀:“你不是我家晚辈,这样于理不合。”
    云观澜看着她:“我这个响头,是告罪的。”
    孟聆笙不解。
    云观澜认真地说:“我要向孟老请罪,因为我即将拐走他心爱的女儿。”
    孟聆笙哑然。
    云观澜趁机向墓碑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回到富春客栈,老板娘正在门口洗菜,见他们来,反手在围裙上擦了一把:“孟小姐,白天有人来找你,给你留了一封信。”
    她从柜台抽屉里取出一封信递给孟聆笙。
    孟聆笙疑惑地看着那封信,信封有些发黄发脆,似乎已经放了一段时日。
    她向老板娘道过谢,拿着信回房。
    路过云观澜的房间时,云观澜刚要推门,被她扯住袖子:“我想让你陪我一起看。”
    两个人一起回到孟聆笙的房间。
    外面天光已暗,屋子里更是光线暗淡,孟聆笙点亮油灯,抽出信纸,信纸折痕深重,可见是曾经被人一次次地打开又折上,用手抚平过无数遍。
    展开信纸,抬头写着:吾女聆笙亲启。
    孟聆笙抬头看云观澜一眼:“是我爸写给我的。”
    吾女聆笙亲启:
    聆笙吾女,父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今春以来,哮症频发,父知吾命已如梧桐秋叶,摇曳不知几时坠,汝看此书时,父已深埋泉下,泥土销骨。
    父不见汝久矣!回望廿二年前,汝初降世,小如幼猫,令父心生怜爱,誓言今生今世护汝周全。然父无用书生,终究懦弱,不仅不能庇佑汝于庭院,更不能为汝挡世间风刀霜剑,思之愧极,今将与汝母黄泉再会,不知该以何脸面见她,以何言语应对她诘责。
    郑信一事,错在为父。为父一不该任汝大妈应许亲事,二不该任汝与孟家断绝关系。倘若当初未许亲事,汝如今仍是父膝下娇儿,不必茕茕独行受凄风苦雨。
    然白驹过隙,往事难追,父之懦弱虚荣,苦吾女久矣!
    陆放翁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父垂髫之时读此诗,今将死,始知放翁诗意。名利皆虚妄,父今之所念,唯汝姐弟二人,父死后,汝不必再顾念父之名声体面,云生可托,汝乘云去罢!
    父桐隐泣别,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初十字
    信纸上有蜡油烛泪痕迹,读罢,孟聆笙握着信纸,眼前浮现出父亲深夜秉烛伏案写信的场景,那时他已病重,孟聆笙的耳边甚至能听到他的咳嗽声,一声一声,回荡在冬日冷寂的空屋里,悲苦而寂寥。
    云生可托,汝乘云去罢……
    云生云生,她侧脸望向云观澜:“云先生,你见过我父亲?”
    云观澜点点头:“就在去年春天,墓园之后。”
    去年春天她从美国回到上海,在墓园里,她向云观澜剖白心迹,说自己对死去的未婚夫情深似海,愿做未亡人,对于云观澜的深情厚谊,她感激不尽却无福消受,只愿与他做朋友。
    “从相识以来,你对我一直若即若离,如果不是那年在华盛顿你的窗前看到那串花钱儿风铃,我可能真要信了你的鬼话。
    “可是如果你对我真的没有半分男女感情,何必要漂洋过海地带着一串花钱儿?顾家是你假期寄居,不过月余时间还要带着,如果不是对送花钱儿的人有深情,难不成还是为了当铜板使,没钱了骗几个粢饭糕?”
    开着窗,风吹铜铃叮当响,那一串花钱儿风铃,正吊在客栈的窗棂子上晃荡得欢。
    “先前几年,你虽然对我若即若离,但从未把话说得这样死,我就觉得,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我去找了你事务所的小陈,让他细细地告诉我,前三天里都发生过什么事。他告诉我,就在那一天上午,有一个法院推事郑无忌去了事务所。你把小陈小静遣了出去,单独和郑无忌说话,郑无忌走后,你脸色并不好看。
    “我立刻想起来,过去也是这样。每次我们在一起时遇见郑无忌,无论前面相处得多么融洽,他走后,你都会变得奇奇怪怪,对我生疏客套起来。我就猜,墓园这次也不例外。
    “第一次见他时,你说他是你的同乡,我知道,要想解开这个谜题,我非跑一趟你老家不可,还好你告诉过我你老家是桐庐,所以,我就去了桐庐。”
    他抱臂眯眼看着孟聆笙:“下面的事情,是我说,还是你自己交代?”
    孟聆笙低声道:“我来说吧。”
    孟聆笙的未婚夫叫郑信,是郑无忌的弟弟。
    郑家在桐庐也是名门望族,但是和书香世家的孟家不同,郑家走的是仕途,宗族最显赫时曾出过封疆大吏,最不济的也能做到一县长官,孟聆笙的大妈,孟桐隐的原配妻子就是郑家旁支的女儿,算起来,郑信和郑无忌还要喊她一声六姑。
    孟聆笙虽然在家备受孟桐隐宠爱,但毕竟是庶出,尽管已经是民国了,但在桐庐这种江南乡下地方,祠堂仍在,宗法尚重。一个庶出的女儿,在婚配上依旧是有些尴尬的,她不大可能成为别家望族的主母,只能低嫁给普通富庶之家,或是嫁给门当户对的庶子。
    郑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向孟家提亲的。
    郑家二公子郑信与孟聆笙年龄相仿,那年孟聆笙十六他十七。他虽是二公子,但也是主母嫡出,况且郑家乃官宦世家,他娶孟聆笙,着实是低娶。
    这门亲事由孟聆笙的大妈一手促成,起先孟桐隐还是有些犹豫的,郑家虽然家世不错,但听闻二公子郑信身体不是很健壮,孟桐隐怕他短命,不欲允诺这门亲事。但大妈死缠烂打,甚至放话说:“我就知道,你就是瞧不起我们郑家人,我们郑家的女人你瞧不起,男人就更瞧不起了。”
    孟桐隐被她缠得没法子,又考虑到孟聆笙的亲事着实棘手,这才终于答应。
    但是,谁也没想到,问题出在孟聆笙身上。
    那年孟聆笙十六岁,在县女中读书,寄宿校内,过年回家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把她的亲事定下了。
    她当然不肯。
    因为父亲的宠爱,她从小进西式学堂,受新式教育。她的老师都是进步女性,从小教导她,要追求自由独立、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自择职业。就在她回家之前,她第一次听说了女律师的存在,心向往之,暗暗立志未来要做女律师。她甚至向老师打听好了,要怎样才能做一个女律师。老师告诉她,在上海有数家学校开设有法律专业,进这些学校读书,拿到毕业文凭就能申请做律师……
    那次回家,她原本想和父亲商量去上海读书的事情,谁知道,还没开口,就被告知父母已经帮她跟郑家小公子定了亲,只等她从县女中毕业就可以过门。
    盲婚哑嫁,女律师的梦想也将成空,孟聆笙怎么会答应?
    她请求父亲退婚,父亲不允,她就在中庭的青砖地上跪了整整一天,事后大病一场,终于让父亲软了心肠,答应向郑家退亲。
    但是没有想到,真正的祸患是从这里开始的。
    就在退亲后没多久,郑信死了。
    孟聆笙这才知道,原来向孟家提亲,是郑信自己的主意。
    这郑家小公子暗恋她已久,早在她十五岁那年,她和父亲去游富春江时,两家的船在江上反向而行,十五岁的少女孟聆笙从船篷里探身出来撩碧波,莞尔一笑,恰巧被对面船上的郑小公子看到,一眼惊艳,从此情根深种。
    所以后来,他才会磨着父母去向孟家提亲,最初,郑家父母也是不同意的,他们有意给郑信娶的是官家小姐,但爱子心切,才屈尊提亲。
    谁知道,就是这一点误会,把郑信送上了死路。
    郑信原本身体就差,被孟聆笙退亲后,竟然病急攻心英年早逝,去世时,连十八岁的生日都还没过。
    郑家父母恨毒了孟聆笙,比郑家父母更恨孟聆笙的,是郑信的哥哥郑无忌。
    郑无忌与弟弟手足情深,他比郑无忌大几岁,那年刚从国外学建筑学成归来,他拿着一把勃朗宁手枪红着眼闯到孟家,扬言要杀孟家一个儿子给弟弟陪葬,那年孟重光才十岁不到,在大妈怀里吓得瑟瑟发抖。
    最后这件事情由郑、孟两家族长出面调停,郑无忌提出,孟聆笙必须以遗孀名义为郑信披麻戴孝,还要发一个毒誓。
    枪口就对着弟弟孟重光,孟聆笙别无他法,只好当场跪下,两指并拢对天发誓。
    郑无忌说一句,孟聆笙跟着重复一句。
    “我孟聆笙,今生今世,断情弃爱,摒绝婚姻。”
    “我孟聆笙,今生今世,断情弃爱,摒绝婚姻。”
    “如有违背,奸夫不得好死。”
    “如有违背,奸夫不得好死。”
    “如有违背,我父孟桐隐,死在黄泉,不得安生。”
    “如有违背,我父孟桐隐,死在黄泉,不得安生。”
    郑、孟两大家族,以及堵在孟家大门外看热闹的桐庐乡亲们,亲眼见证了这场毒誓。
    郑无忌走后,父亲安慰孟聆笙:“就算你在家做一辈子老姑娘,爸爸也养得起你。”
    但孟聆笙并不想这样,她向父亲提出,她还是要去上海读书。
    对于她读书这件事,保守封建的孟家叔伯们一直都颇有微词,他们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一向责怪孟桐隐太溺爱女儿。现在,孟聆笙闯下这样的弥天大祸,竟然还敢提读书?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妈趁机提出,读书可以,只要她不再是孟家的女儿,任凭她读书读到天边去!
    孟聆笙就这样签下了断绝关系的契书,同时背负着“今生今世摒绝婚姻”的毒誓,离开桐庐,像一只无线的纸鸢一样,逆着风飞向她举目无亲从未涉足过的上海。
    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回过桐庐,直到这次父亲去世。
    讲完往事,她斜睨着云观澜:“听了这些,你还敢继续诱拐我吗?”
    云观澜伸臂把她揽进怀里,下巴轻轻磨蹭着她的头顶,语带笑意:“奸夫不怕死,奸夫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孟聆笙的手抵住他胸口把他推开:“且慢,你还没交代那次和我爹的见面呢。”
    云观澜抱紧她:“其实很简单,要见你父亲,我当然得找个由头,自然不能提你。下拜帖时,我自称是故人之子。”
    “故人之子?”
    “你还记得吧,我养父是前清秀才,犯了事才流亡海外。我想岳父大人和我养父年龄相近,两人同为江浙读书人,或许有什么交集,果然,打听了一下,得知岳父大人和我养父是会试的同年,我想,说不定认识,就投了个拜帖,报养父名字,自称是故人之子。”
    “岳父大人果然见了我,见面后我试探着问起你……”
    “怎么问的?”
    “我说,家父一直难忘年少时把臂同游的情谊,希望我能娶故人之女为妻,所以我问他,家里可有女儿。”
    孟聆笙嗤笑道:“你可真是个拍电影的,鬼话现编,一套一套的。”
    “他没否认,却也没应我的话,我看他神情黯然,推断当年断绝关系的事他也是出于无奈,心里还是想念你这个女儿的,这才跟他摊牌。”
    “摊什么牌?”
    “还能是什么牌,说我看上他女儿了,想娶他女儿,想认他做岳父。”
    “他……怎么说?”
    “他细细问了我你这些年在外的经历,听得涕泪交加,最后他对我说,我有好女,从此就托付给你了。”
    云生可托,汝乘云去罢!
    她的父亲啊……
    云观澜握住她的双肩:“你怎么说?”
    他目光灼灼,直视着她的双眼。
    孟聆笙偏头移开视线:“什么怎么说?”
    云观澜一手拿起信纸,在她眼前晃一晃:“云生可托,孟女托不托?”
    孟聆笙垂下眼睛:“我……”
    云观澜打断她的话:“我知道,你忧虑的是郑信的哥哥郑无忌,你担心他会因你而对我不利。”
    孟聆笙惊讶:“你知道?”
    云观澜冷笑:“你当我是傻瓜?你记不记得那年,四海大剧院爆炸,你因此受累,出院那天我没有去接你,事后我向你解释,是因为得到了偷换片源一事的线索。”
    孟聆笙点点头。
    “我找私人侦探追查到失踪的四海员工的下落。他是收人钱财为人办事,背后主谋是九州电影的陈老板。我想,陈老板死咬联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想必往后也不会收手,所以干脆威胁这个四海员工,让他进九州电影为我做线人。
    “起初只是为监视陈老板,没想到竟然钓出了大鱼。
    “杀夫案时我就觉得奇怪。如果是联懋拍摄在先,九州跟风,那不过是九州一贯的作风。但那次竟然是九州先下手,并且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买通报纸炒作案情,这实在不像陈老板的作风。你还记得吗,那年在远东第一厅,我问了傅六小姐一个问题。”
    孟聆笙当然没忘:“你问她,她先知报社旗下的《梦都报》有没有接到案情线报。”
    “是,搜集报纸的时候我发现,《梦都报》上毫无此案的消息,那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后来向傅六小姐求证,得知《梦都报》根本没有收到杀夫案的线报,就更觉得奇怪了。
    “炒作一起名不见经传的杀夫案,刻意避开傅六小姐旗下的报纸。我思来想去,这两者之间只有一种关联——你。”
    “我?”
    “没错,你是杀夫案的代理人,同时,你刚刚代理过傅六小姐遗产案,与她算得上是朋友。这幕后推手,既想置林阿蛮于死地,又不想被你追查到身份。
    “为这一点,我困惑了很久,可惜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郑无忌与你的关系,所以没能想到他身上。”
    孟聆笙听得冷汗涔涔,她原以为,郑无忌对杀夫案的干涉是从二审判决开始的,没想到,早在她接手案子之初,他就已经在布局。
    难怪他说,林阿蛮的死是从她接手开始就注定的!
    感觉到她呼吸骤然急促,云观澜忙抱住她,轻抚她的背:“不是你的错,林阿蛮之死,说到底是因为民国司法界有太多想要维护男尊女卑旧秩序的老朽之人,郑无忌只是利用了他们。阿蛮的死和你无关,是你的坚持,把她的生命又延长了一段时间。”
    孟聆笙疲惫地靠在他的肩头,轻轻“嗯”了一声。
    他继续讲下去:“阿蛮去世后,你也去了美国。你离开的那三年里,九州电影仿佛着了魔,和联懋恶性竞争犹胜从前,让我觉得很奇怪。按理说,九州本就日薄西山,杀夫案这一战,更是损失惨重,陈老板哪来这么多钱和蒸蒸日上的联懋竞争?我便怀疑,他是不是找到了什么外援,于是我让内线帮我调查九州的资金来源。”
    “恰巧这时候,联懋重金拍摄的电影突然被宣传部扣押,以违反审查制度为由,拒不放行。我觉得很蹊跷,就去找了六小姐帮忙,六小姐找到自己刚刚调任宣传部的老朋友,请他帮忙通融,又让他帮忙调查这件事是否有人从中作梗。
    “内线的调查结果和六小姐的调查结果是一起来的,目标指向同一个人——郑无忌。
    “你看,你我天各一方的那三年,郑无忌也并没有放过我。所以,你还在担心什么呢?左右他都是要置你我于死地的,与其分头作战,不如携手并肩。
    “既然他当我是你的奸夫,我何不坐实了这虚名?”
    孟聆笙任他抱着,尖尖的下巴在他的肩头轻轻一蹭:“也罢,白云苍狗,人生如梦。今后无论刀山火海,都一起去吧。”
    他们没有立刻回上海。
    一来孟聆笙病未痊愈,二来孟聆笙想留云观澜看看富春山水色。
    记得初识那年,在医院附近的废园里,她说起自己是桐庐人,那时他说,桐庐好地方,黄公望隐居地,《富春山居图》里的世界,还说有机会一定要去桐庐游富春江。
    富春江的风景在春天里最好,三四月份,青山妩媚,碧波温柔,天上风轻云淡,两岸红香翠浓,是她从小见惯了却依旧为之惊艳的世间丽色。
    如今已是二月中,再等一个月,就是富春江景色最美的时节,不妨‘偷得浮生一月闲’,也学古时文人山居,在这正渐次消逝的中国乡景乡色里,专等一场江上春色。
    云观澜举双手赞成:“就当是度蜜月也不错。”
    既要常住,客栈就不方便,他们在黄公望隐居过的大岭山上向山民赁了处房子。有三两间茅草屋,一方泥巴小庭院,一圈稀疏的竹篱笆,庭院里种着菜养着鸡,在山下买两块腊肉,一袋白米,一袋白面,以及油盐酱醋若干,两个人就在一方农家庭院里这么半认真半游戏地过起了山居生活。
    山居生活悠闲至极,每天睡到自然醒,醒得早就一起吃个早饭。早饭很简单,庭院里有两只下蛋的母鸡,正好一人一只,塞到灶膛里,用将熄未熄的炉灰煨熟,吃过早饭就一起在山上乱转。
    有一天散步时,云观澜发现了一片梅花林。
    他搔搔下巴,想了个主意:“好像有人答应过我,要送我一盒梅花糕来着。”
    这么久远的许诺他竟然还记得!
    债主都已经追债上门,孟聆笙这个欠债的也不好赖账装没这回事。
    两个人当下摘了两大捧梅花,也不知道这片梅花林有没有主人,云观澜在树下用石头压了一张票子,两个人捧着花贼兮兮地回了小院。
    孟聆笙系着围裙在灶台上做梅花糕,云观澜坐在桌边,托着腮看她。
    她背影孱弱,一眼望去,任谁也想不到她竟然有副倔强的骨头,纤腰被围裙一系,越发显得盈盈可握,云观澜看得蠢蠢欲动,站起来猫一样悄无声息地摸过去,从背后轻轻搂住她。
    孟聆笙正专注于案上功夫,被他吓了一跳,下意识地用手肘后击,云观澜“哎哟”一声,轻声笑道:“你这是谋杀亲夫呀。”
    孟聆笙不理他,只认真做点心。
    她做的梅花糕,与江南一带所谓的传统的梅花糕不是一种东西,更近似杭州的定胜糕,将糯米粉、粳米粉加水拌匀成米粉,采来的梅花瓣洗净后用石钵捣碎成酱,红豆蒸熟拌猪板油炒成细沙。梅花形模子里垫一片竹板,先铺一层米粉,再铺一层红豆沙,再铺满糕粉用竹篾刮平,最后挑一点梅花酱点在上面,放蒸笼里蒸半小时左右即成。
    米粉已经拌好,梅花酱也捣好了,红豆沙也炒好了,并排摆在灶台上。
    云观澜插不上手,在灶台边乱转,突然伸出食指往梅花酱里一蘸。
    孟聆笙忙打他的手:“脏不脏啊。”
    云观澜吮一下手指:“这梅花酱好甜。”
    孟聆笙嗤笑道:“就是花瓣,甜什么甜。”
    云观澜再蘸一指梅花酱送进嘴里,捏住她的下巴凑过去:“不信你尝尝看。”
    梅花淡淡的香气在唇齿间辗转,舌尖依稀能感受到一丝丝甜。
    孟聆笙捶打着他的肩膀把他推开,一双眼睛水光涟涟又凶狠地瞪着他。
    云观澜“扑哧”一笑:“瞧你这样子,活像被山贼糟蹋的大姑娘。”
    粉唇被梅花酱染红,嘴角还有一处痕迹,被亲的活像是糊了胭脂口红。
    孟聆笙反手擦一把嘴巴:“那你算什么,山贼?”
    云观澜双手一摊:“我本来就是山贼嘛,忘了张威、刘武原先是怎么喊我的了?我可是龙哥呀。”
    孟聆笙板着脸憋住笑,朝他翻一个白眼。
    云观澜双手穿过她肋下把人抱住:“来,压寨夫人,叫声龙哥听听。”
    回报他的,是孟聆笙一记狠狠的肘击。
    山中不知岁月长短,一个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山上的残雪消融,银白褪尽,春色又重归大地,富春江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候。
    月余等待只为如今,云观澜和孟聆笙去游富春江。
    自宋以来,富春江就是中国文人的梦想,每年春暖花开时,总有读书人来此游江。大岭山脚下,有山民以此为生意,购置了几条木船,专供旅人游江用。
    云观澜和孟聆笙登船下江。
    他们租的是小船,木船小小窄窄,两头尖尖,仅容两三人,有竹篾编成的船篷,里面放置一樽红泥小火炉,上面吊一只紫砂壶。
    船家在船尾撑船,云观澜和孟聆笙坐在船篷里,小火炉里燃着木炭,云观澜手里握着芭蕉扇扇火,一旁还摆了根钓竿,痴心妄想地等鱼上钩。
    火苗舔舐着壶底,壶里烹煮着新茶,茶香袅袅,飘散在江风里,江风温软,茶香馥郁,让人心旷神怡。
    孟聆笙嫌船篷里热,探身出去吹风,只觉得江风扑面清凉,她忙不迭地把腿也移出来,索性脱掉鞋子,双脚浸到江水里,撩起一道道碧痕。
    云观澜喊她:“才三月里,江水还冷得很,你病刚好,小心着凉。”
    孟聆笙不理他,只仰着脸眯着眼感受江风。
    这是她从小感受惯了的故乡的风,一别十一年,今天终于重逢。
    云观澜端着茶弯着腰钻出船篷来,把一杯滚茶塞到她手里让她捧住,自己则在她身边坐下,不由分说地抱住她的小腿,把她的双脚从江水里捞出来,放在他膝上,扯下船篷上的毛巾擦干她双脚上的江水。
    孟聆笙斜眼看他:“这是船家拿来擦脸的毛巾,你这样用,小心人家让你赔。”
    云观澜嗤笑道:“赔他一万条又值几个钱?”
    孟聆笙“哧”地笑了:“有钱了不起?瞧你这土财主的模样。”
    两个人抱膝并肩坐在船头看江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端的是范文正公诗中景致。两岸黛山高,一脉秀水长,扁舟如叶飘零江水中,孟聆笙轻靠在云观澜身上:“我小时候听父亲讲《千里江山图》的故事,他说王希孟其实不是英年早逝,而是眼见大宋政治凋敝,知道来日必起灾劫,又舍不得自己这幅心血之作,所以干脆躲进了画里。那时候我就想呀,如果《富春山居图》也是一幅活画就好了,我可以随身带着,想家了就钻进去,吹一吹家乡的江风。”
    云观澜笑道:“《富春山居图》太贵了,土财主可买不起。”
    孟聆笙轻轻捶他一拳:“说真的,现在局势这么差,如果,我是说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也遭逢王希孟之哀,我们要怎么办,我们应该往何处去?”
    王希孟生于北宋徽宗年间,于十八岁早逝,他死后不久,金人铁蹄南下,靖康难起,开封遭劫,赵宋南迁,东京一百六十七年繁华,从此只在旧梦中。
    云观澜轻轻抚摸着她的鬓发:“但愿我能有长卷,让你躲避人世间一切苦难。”
    突然间,一滴水落在眉上,孟聆笙仰头看,漫天雨点突如其来,朝着江水砸下来,下雨了。
    云观澜忙拉着孟聆笙的手钻进船篷里。
    雨点打在竹篾船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突然,钓竿一动。
    云观澜挑眉:“不是吧?这样都能有傻鱼上钩?”
    他忙把钓竿收回来,鱼钩上竟然真挂着一条鱼,活蹦乱跳地挣扎着。
    孟聆笙欢欢喜喜地把鱼取下来,丢进水桶里。
    两个人坐在船篷边上看雨,雨水在空中如银线密密交织,千点万点地打在江面上,被风潲进船篷里,沾湿了两个人的手背和衣袖。
    云观澜突然想起旧事来:“我小时候,有一回下雨,养父跟我说,他进京会试那年,在北平听人唱过一支曲子,叫《风雨归舟》,词写得极好,只是曲子不适合南方人口味,他自己又重填了曲子,那调子我现在还记得。”
    他清一清嗓子,手打着拍子轻轻唱——
    “卸职入深山,隐云峰受享清闲。闷来时抚琴饮酒山崖以前。忽见那西北乾天风雷起,乌云滚滚黑漫漫。
    命童儿收拾瑶琴,至草亭间。忽然风雨骤,遍野起云烟。
    山洼积水满,涧下似深潭。霎时间雨住风儿寒,天晴雨过,风消云散,急忙忙,驾小船,登舟离岸至河间。
    抬头看,望东南,云走山头碧亮亮的天。长虹倒挂在天边外,碧绿绿的荷叶衬红莲。
    打上来那滴溜溜的金丝鲤,唰啦啦啦放下了钓鱼竿。
    摇桨船拢岸,弃舟至山前。唤童儿放花篮,收拾蓑衣和鱼竿。一半鱼儿就在炉水煮,一半到那长街换酒钱。”
    他声音清越,遇水愈显悠远,歌声被江水托着,悠悠四散向远方,又被两岸黛山送回,在山水之间随江风和春雨回荡。
    春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曲唱罢,雨已经散了。
    船也已经行至严子陵钓台,云观澜和孟聆笙在这里上岸,云观澜手里拎着那尾鱼:“走喽,去长街换酒钱。”
    左手拎着鱼,右手牵着人上山回家,雨后山上一切青翠如洗,山石道也尤为滑腻,两个人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云观澜停住了脚步。
    他探身从山壁里伸出的枝丫上采下一朵犹带雨滴的红花,抚平孟聆笙鬓角的乱发,把花插在她鬓边,嘴角含笑,文绉绉地说:“吾妻年少,正是簪花游春时。”
    孟聆笙摸一摸鬓角:“说到花,还是那年的望春花最好。”
    那一年初见,正是春光明媚时,上海到处望春花绽放,洁白如雪。
    云观澜牵起她的手:“走,我们回上海。”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