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都市战神

第五百四十七章 言之凿凿?句句属实?

都市战神 林北 15486 Dec 30, 2021 9:21:26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巍巍大唐:开国》章节阅读: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经过长达十个月的浴血奋战后,王世充、窦建德两大中原地区的强敌,终于被李世民率军一举歼灭,洛阳随即也被唐军攻克。至此,唐王朝正式入主中原,取得了唐初统一战争关键一战的胜利。对于李唐王朝而言,一统天下,似乎指日可待。
    洛阳之战的胜利,也让唐高祖李渊无比兴奋。在李渊看来,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大唐一统天下的步伐。然而,事情并没有如唐高祖所愿,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令李唐王朝猝不及防。
    就在王世充、窦建德双双落败之际,一股新的反叛势力,却在蠢蠢欲动,向唐朝发起了挑战。并且,这支反叛力量,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迅速席卷河北大片地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不得不说,这场叛乱,使得唐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令河北险些丢失,而且,在平叛的过程中,不少唐朝的开国大将、李氏宗亲,也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唐朝历经两次平叛战争,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先后领兵出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叛乱平息,重新收复河北之地。
    那么,风平浪静的河北地区,为什么会突生变故,爆发如此严重的军事叛乱?面对突如其来的河北叛乱,李唐王朝又将如何部署平叛?在唐军平叛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艰难险阻?
    关于河北叛乱的来龙去脉,以及这场武装叛乱的直接诱因,必须要从唐高祖李渊对王世充、窦建德的处置说起。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初九,李世民率领大军,凯旋而归,班师回朝。入城之时,李世民举行了正规的献捷仪式,将俘虏的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二人,献于太庙,等待父亲李渊的处置。
    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个人身份极其重要。毕竟,王世充、窦建德曾经是郑、夏两国的最高首脑,李世民不好私下处置,还是押回长安,交由父皇圣裁。那么,唐高祖李渊究竟会如何处置这两位大唐昔日的劲敌呢?
    事实上,洛阳之战收官,特别是李世民班师凯旋后,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自动摆在了李渊面前,那就是如何处置王世充与窦建德。处置王、窦二人,关系到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善后事宜。这个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大乱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唐高祖最终决定,将窦建德斩首,将王世充流放。同样都曾经是一方枭雄,与李唐王朝为敌,为什么唐高祖李渊的处置,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个斩首,一个流放?
    对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不同处置,李渊有着不同的思考。首先,来看唐高祖为什么要杀掉窦建德。原因非常简单,窦建德在河北根基深厚,深孚民望,这是唐王朝自始至终的一个潜在威胁。
    起初,窦建德被俘之时,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在河北的威望,李唐便不敢拿自己怎么样,从而变成自己的一道保命符。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窦建德算错了。正因如此,唐高祖才觉得,窦建德非死不可。因为,唐高祖始终记得李密叛唐的前车之鉴,为了维护大唐的统治,李渊绝不能让窦建德变成第二个李密,只有从**上彻底消灭他。
    相比于窦建德的深得民心,王世充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王世充执政期间,倒行逆施,杀伐异己,致使其统治集团内部怨声载道,分崩离析,最终使他沦落到孤家寡人的地步。所以,在唐高祖看来,王世充这样的人活着,即使将来死灰复燃,对唐朝的威胁也不是很大。
    并且,王世充刚被押到长安的时候,唐高祖当面斥责他的种种罪行。此时此刻,王世充为了保命,立刻软了下来,连连求饶。王世充对高祖说,秦王李世民曾经许诺他,保他不死:“臣罪固当诛,然秦王许臣不死。”看到王世充主动服软,李渊干脆顺水推舟,反正他现在已经一败涂地,倒不如就让他苟延残喘地活着。
    于是,下定决心后,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作出最后裁决,下诏免除王世充的死罪,贬为庶人,与其兄弟子侄流放蜀地,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与此同时,窦建德被斩首于闹市。就这样,两位曾经在隋末唐初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相继落下帷幕收场,一个成了刀下鬼,一个流放蜀地。
    虽然,唐高祖宽赦了王世充的死罪,只是将他流放。可是,到头来,王世充还是没有逃过身首异处的下场。正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王世充过去犯下的滔天罪行,欠下的一笔笔血债,终究会让他付出代价,而且是生命的代价。
    唐高祖李渊宽赦了王世充的死罪,将他判为流放,并没有让他马上启程,而是将王世充及其兄弟子侄,暂时安置于雍州廨舍,准备押往蜀地。就在王世充庆幸自己捡回一条命时,死神却悄悄向他逼近。
    有一天,门外忽然有人宣称,朝廷下达敕书,令王世充出门接旨。王世充以为是唐高祖又有新的旨意,丝毫没有防备,与兄长王世恽一起出门听宣。想不到,来人并不是朝廷的特使,而是几个彪形大汉,看到王世充兄弟迎面出来,二话不说,纷纷亮出怀中利刃,一拥而上,将王世充、王世恽兄弟当场杀死。
    杀死王世充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王世充的仇家——独孤机之子定州独孤修德兄弟。前文说过,武德二年(619年),独孤机等人曾经计划铲除王世充,可惜走漏了风声,王世充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杀害了独孤机等人。所以,独孤修德与王世充是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现如今,风水轮流转,王世充虎落平阳,独孤修德为父报仇,亲手手刃了王世充。
    王世充当众横死,正好了却了唐高祖的一块心病。事实上,李渊也不想让王世充活着,只不过碍于情势,才退而求其次,判其流放。但是,唐高祖始终如鲠在喉。谁料,独孤修德为父报仇,当众杀死王世充,恰恰帮唐高祖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事后,唐高祖并没有追究独孤修德当众杀人之罪,只是将他处以免官的惩戒。
    毫无疑问,王世充之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这位曾经虎视中原,叱咤风云的枭雄,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终结了自己毁誉参半的一生。对于王世充其人,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甚至充满了口诛笔伐:
    世充奸人,遭逢昏主,上则谀佞诡俗以取荣名,下则强辩饰非以制群论。终行篡逆,自恣陆梁,安忍杀人,矫情驭众,凡所委任,多是叛亡,出降秦王,不致显戮,其为幸也多矣。 (《旧唐书·王世充传》)
    王世充被杀后,其余王家的兄弟子侄,相继在流放蜀地的途中,被唐高祖以谋反罪处死。随着王世充与王氏一族的死于非命,李唐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消弭于无形之中,斩草终于除根。
    窦建德、王世充先后命丧黄泉,但是,王、窦二人的一些余党,还散落在各地。对于这些人,治书侍御史孙伏伽上疏高祖,希望以宽宏为本,不要继续追究了。最后,唐高祖采纳了孙伏伽的意见:
    兵、食可去,信不可去,陛下已赦而复徙之,是自违本心,使臣民何所凭依?且世充尚蒙宽宥,况于馀党,所宜纵释。 (《资治通鉴》)
    处置完王世充、窦建德之后,接下来,唐高祖便要努力抚平战争创伤,开展战后的安抚工作。不久,唐军刚刚班师,唐高祖下诏,宣布大赦天下,百姓给复一年,也就是减免百姓一年徭役。
    另外,陕、鼎、函、虢、虞、芮六州,因为在战争当中,为大军负责转运粮草物资,居功厥伟;而罗艺管辖的幽州,长期孤悬河朔,抵抗窦建德的进攻,也是非常艰苦。于是,高祖特意下令,这些地方一律减免两年赋税、徭役。并且,战后当地的律令格式,继续沿用隋朝开皇年间的典章制度。
    除了推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以外,在经济领域,李唐王朝也进行了适当的币制改革。隋朝建立之后,一直使用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没有发行属于自己国家的货币,总是在使用前代的旧币。
    尤其到了隋末,战乱不断,狼烟四起,整个国家的货币市场,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烂钱、恶钱在市场上泛滥,质地粗糙低劣。甚至,民间不少人,用皮子和糊纸制成钱币,导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度苦不堪言。
    针对货币市场的混乱状态,唐高祖李渊决定,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整,改变目前的现状。于是,武德四年(621年),唐王朝发行了一套全新的货币——“开元通宝”,这是继汉代五铢钱后又一套崭新的国有货币。这套货币质地十分精良,“开元通宝”四个字,便是由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亲自题写的:
    隋末钱币滥薄,至裁皮糊纸为之,民间不胜其弊。至是,初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便之。命给事中欧阳询撰其文并书,回环可读。 (《资治通鉴》)
    经过实施安抚百姓、改革币制等惠民政策,大战之后的民生状况,算是初步得到了稳定。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管理刚刚归附李唐的中原地区,即河南、河北之地。
    这么大的一片地区,总要有人镇守才行。因此,洛阳之战结束后,唐高祖便分派诸将、宗室,前往各地,镇守河南、河北。首先,高祖任命老将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淮阳王李道玄为洛州总管。二人负责拱卫河南地区,统一在秦王李世民的陕东道行台领导之下。
    其次,河北既平,唐高祖又以陈君宾为洺州刺史,将军秦武通率军屯守洺州,分别驻守东方诸州。同时,唐高祖还任命郑善果为慰抚大使,前往河北各州,负责选补山东各州县官吏。
    从表面上看,洛阳之战过后,仿佛一切都朝着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出意外,休整一段时间,便要实施一统天下的最后一步,平定江南,实现南北一统,完成全国的统一。但是,平定江南的军事计划,必须要建立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条件上。所谓节外生枝,意外还是发生了。
    李唐王朝统一中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从河北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犹如五雷轰顶,打乱了唐王朝原定计划的所有部署,什么消息呢?原来,窦建德的许多余党旧部,居然在河北举兵叛乱,拉起了反唐的大旗。
    更令唐高祖想不到的是,窦建德旧部起兵作乱,短短半年,战火燃遍河北,李唐王朝险些失去河北,差一点葬送了东征大捷的胜利果实。那么,已经主动归附李唐的河北诸州,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叛乱?
    其实,河北发生叛乱,且规模大,范围广,绝非偶然,而是事出有因,或者说是多方矛盾爆发的结果。首先,河北叛乱的直接诱因,就是唐朝的地方官吏,对河北的窦建德旧部实行一系列的高压政策。
    前文屡次提及,窦建德在河北享有极高的威望。因此,对于窦建德的兵败被擒,命丧长安,他的许多旧部,为此义愤填膺,心中积攒着熊熊怒火,总想为夏王窦建德报仇。一场阴谋,正在悄悄酝酿。
    为了替窦建德报仇,这些窦建德的余党、旧部,展开了报复李唐的行动。怎么报复唐朝呢?自从窦建德兵败被杀后,他的旧部,纷纷聚集于河北,化整为零,散落在民间,抢夺藏匿了不少财物,并流窜于乡闾之间,横行霸道,为害一方。窦建德旧部的种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河北当地的社会治安,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着实令河北的唐朝地方官员,大伤脑筋。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帮夏国余孽,是故意和大唐作对。如果长此以往,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让夏国势力死灰复燃。与其到时候追悔莫及,还不如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因而,唐朝的地方官吏,决定采取强硬的高压政策,镇压蠢蠢欲动的窦建德余党,消弭隐患。
    于是,唐朝地方官吏立即在河北境内,大量追捕窦建德余党,严加搜查,将他们绳之以法。关于如何处置窦建德、王世充余党,唐高祖早有指示,尽量以安抚、宽容为主,不要搞得满城风雨。
    然而,留守河北的李唐地方官员,显然没有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指示,不仅没能怀柔安抚,反而严酷镇压。纵使窦建德的旧部为非作歹,刻意挑衅,也要讲究合适的策略。这样一来,恰恰激化了双方矛盾。唐廷方面的大量追捕,使得许多窦建德的余党,开始惶惶不安,四处逃窜,心中更是加深了对李唐的憎恨。
    由于窦建德余党的蠢蠢欲动,出于稳定河北局势的需要,当地的唐朝官员,实施了简单粗暴的高压政策,大张旗鼓地搜查与围捕,搞得许多夏国旧部人心不安,群情激愤。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不满、愤怒、仇恨的情绪,一旦积压到某种不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如同火山爆发,全部被释放出来。
    终于,这个火药桶,还是被点燃了。对于唐朝的一系列军事化管理,不少窦建德旧部,开始躁动起来。他们觉得,李唐逼人太甚,简直不给我们活路,与其沦为案板上的鱼肉,倒不如直接反了。从此刻起,窦建德旧部中的一些人,开始私下密谋起事,打算时机一到,就立刻重树旗帜,兴兵反唐,恢复大夏政权在河北的统治。
    很快,有两个人率先跳了出来,主动提出起兵反唐,谁呢?窦建德的两员旧将:高雅贤、王小胡。他们两个人,原本家在洺州,结果却遭到了当地唐朝官吏的围捕。为了躲避官吏的搜捕,高雅贤、王小胡二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家乡洺州,逃亡至贝州。高、王二人来到贝州,揭开了河北叛乱的序幕。
    高雅贤、王小胡刚来到贝州,恰恰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下令,征召贝州的窦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曹湛以及高雅贤等人,前往长安。众人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一致认为,李渊没安好心,征召夏国旧将入京,只怕是请君入瓮之计,要将众人一网打尽,与其等死,不如奋力一搏:
    王世充以洛阳降唐,其将相大臣段达、单雄信等皆夷灭;吾属至长安,必不免矣。吾属自十年以来,身经百战,当死久矣,今何惜馀生,不以之立事。且夏王得淮安王,遇以客礼,唐得夏王即杀之。吾属皆为夏王所厚,今不为之报仇,将无以见天下之士! (《资治通鉴》)
    从窦建德旧将密谋的一番话,能够得出两个结论。首先,他们以王世充君臣的下场为前车之鉴。洛阳之战,王世充一败涂地,向李世民投降,献出洛阳城。随后,大批洛阳的文武百官,与王世充一起投降李唐。结果,王世充麾下的主要将相段达、单雄信等人,被相继处死。就连王世充,也在流放途中死于非命。
    有王世充君臣横死的教训,这些夏国旧将,对李唐王朝充满了不信任。在他们眼中,长安就是龙潭虎穴,一旦去了,便成了待宰的羔羊。所以,从自身安全的角度,长安也是万万不能去的。
    其次,夏国旧将指出了一个非常犀利的问题,李唐无情无义,作为夏王窦建德的旧部,我们要为夏王报仇。不难看出,窦建德的被杀,对于唐王朝而言,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副作用,形成了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应该说,唐高祖李渊执意处死窦建德,无疑是政治上的一项重大失误。窦建德之死,激起了河北旧部的公愤。想当初,窦建德攻打唐朝潼关以东地区,俘虏了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可是,窦建德并没有杀掉淮安王李神通,反而对他以礼相待。如今,窦建德兵败被擒,却被唐朝痛下杀手。因此,夏国旧将认为,李唐蛇蝎心肠,残忍狠毒,毫无人道主义可言。
    的确,处死窦建德,是李唐王朝的失策之处。前文说过,窦建德为人宽厚,体恤百姓,从善如流,深受河北军民的爱戴与拥护。在河北地区,窦建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望。与王世充截然不同,史书中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建德义伏乡闾,盗据河朔,抚驭士卒,招集贤良。中绝世充,终斩化及,不杀徐盖,生还神通,沉机英断,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宝被谗见害,凌敬、曹氏陈谋不行,遂至亡灭,鲜克有终矣。然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旧唐书·窦建德传》)
    正因如此,当听闻窦建德之死的消息时,河北地区的老百姓,还是感到非常悲伤,如丧考妣。甚至到了中晚唐(唐文宗年间)时期,河北一带,依然有祭祀窦建德的民俗。关于这一点,唐人殷侔撰写的《窦建德碑》,有着准确的记述:
    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 (《全唐文·窦建德碑》)
    倘若当初,李渊能够刀下留人,保住窦建德的性命,利用窦建德的政治影响力,招抚河北各部。或许,效果会大不一样,河北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唐高祖之所以坚决处死窦建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先前李密叛唐的影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绝不能留下隐患。
    于是,窦建德曾经的许多旧部,通过窦建德在河北军民中的崇高威望,以及为窦建德报仇的心态,大肆煽动舆论,上蹿下跳,密谋叛乱,只等万事俱备之后,便揭竿而起,正式与李唐开战。
    既然决定起兵造反,当务之急,就要解决首领人选问题,必须要让一个有能力的人站出来,挑这个头。那么,让谁出来挑头呢?思来想去,他们打算用一种方式决定:占卜。经过占卜,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让一个刘姓之人领导众人,则大事可成。所以,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人,正是窦建德的旧将刘雅。
    随后,众人找到刘雅,将谋反的计划和盘托出,希望刘雅可以出任起义军的首领。没想到,刘雅断然拒绝,这可是抄家灭门的谋逆之罪,他可不想为此丢了性命,说道:“天下适安定,吾将老于耕桑,不愿复起兵!”看到刘雅这么不配合,众人勃然大怒,又担心刘雅向唐廷告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便将刘雅杀死灭口。
    杀掉刘雅后,很快,又有一个刘姓之人,浮现在众人的脑海之中,谁呢?汉东公刘黑闼。那么,这个汉东公刘黑闼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众人会看中他呢?老实讲,在夏国诸将当中,刘黑闼的确非常出类拔萃。
    刘黑闼,贝州漳南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人,与窦建德是同乡。根据史书记载,刘黑闼年轻时,狡诈蛮横,嗜酒好赌,不治产业。因此,刘黑闼家境贫寒,经常要依靠窦建德的资助度日。
    后来,隋末战乱,刘黑闼投奔了农民起义军首领郝孝德,不久加入瓦岗军,被李密任命为裨将。可是,好景不长,洛阳北邙山之战,瓦岗军大败,刘黑闼被王世充俘虏。王世充素来听闻刘黑闼勇猛善战,便对他委以重任,拜为骑将,率兵驻守新乡。
    虽然,王世充对刘黑闼给予高官厚禄。但是,刘黑闼一直瞧不起王世充,耻于在其麾下效命。不久,趁王世充不备,刘黑闼公然率部,逃回河北,投奔自己的同乡好友夏王窦建德。看到刘黑闼率部来投,窦建德大喜过望,任命他为将军,封汉东郡公,并且命刘黑闼率领军队,东西袭击。
    刘黑闼投奔窦建德后,经常率军冲锋陷阵。而且,刘黑闼本人也足智多谋,对各路敌军的虚实,了如指掌。譬如,每次打仗之前,刘黑闼必派斥候侦察,有时还深入敌后,实地考察,再发起突袭。故而,刘黑闼每战总能大获全胜,军中之人都称他神勇异常,是夏军中的第一名将:
    黑闼既遍游诸贼,善观时变,素骁勇,多奸诈。建德有所经略,必令专知斥候,常间入敌中觇视虚实,或出其不意,乘机奋击,多所克获,军中号为神勇。 (《旧唐书·刘黑闼传》)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虎牢关之战,窦建德兵败被擒,夏国灭亡。刘黑闼被迫解甲归田,藏匿于漳南老家,每天以种菜为生,闭门不出。实际上,刘黑闼也是在暂时蛰伏,等待时机。
    终于,有人找到刘黑闼了。夏国旧将杀死刘雅后,自然想起了隐居在家的刘黑闼。由于刘黑闼之前的经历,众人一致认为,他是反唐领袖的不二人选。最先推举刘黑闼为主公的人,正是窦建德旧部中的范愿,他对大家说:
    汉东公刘黑闼果敢多奇略,宽仁容众,恩结于士卒,吾久常闻刘氏当有王者,今举大事,欲收夏王之众,非其人莫可。 (《旧唐书·刘黑闼传》)
    听了范愿的提议,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如果一定要让刘氏为王,刘黑闼实至名归。打定主意后,众人一起前往,拜谒刘黑闼。当时,刘黑闼正在田间种菜,众人来到之后,据实相告,说明来意。结果,刘黑闼没有像刘雅那样不识抬举,而是欣然接受。刘黑闼蛰伏了这么长时间,就是在等待这一刻。
    然后,刘黑闼宰杀了自家的耕牛,置酒宴请夏国诸将。在酒宴上,刘黑闼当场拍板,定下了反叛李唐的大计。至于刘黑闼,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叛军首领。很快,刘黑闼纠集了一百余人,准备发难。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十九日,趁着唐军不备,刘黑闼率领叛军,迅速袭占了漳南县城。至此,河北叛乱,正式开始了。一场威胁李唐中原之主地位的军事浩劫,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
    唐朝建国之后,为了应对随时突发的军事危机,唐王朝实行了一种军事制度,于各道设置行台尚书省,无事则中止。设置行台尚书省,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机构,用于解决紧急军情。
    当得知刘黑闼起兵作乱的消息后,李唐朝廷立即在洺州设置山东道行台,魏、冀、定、沧四州,并置总管府,由淮安王李神通出任山东道行台右仆射,负责指挥河北唐军各部,围剿刘黑闼叛军。
    占据漳南县城,只是河北叛乱的一个开端。没过多久,刘黑闼向河北各地发起了新一轮进攻。武德四年(621年)八月十二日,刘黑闼率领叛军,攻陷鄃县。并且,刘黑闼起事之后,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旧部,纷纷响应他的叛乱。故而,刘黑闼的叛军队伍,一天比一天愈发壮大。
    很快,刘黑闼兵锋直指魏州、贝州,唐朝魏州刺史权威、贝州刺史戴元祥二人,率军与之交战。可是,两位刺史相继战败阵亡,魏州、贝州随即失陷。攻克二城之后,刘黑闼收缴了城中剩余唐军部众,以及守城器械。
    攻陷魏州、贝州,使得刘黑闼的叛军,气壮如牛。因此,刘黑闼决定,趁热打铁,继续用兵。八月二十二日,刘黑闼挥军攻陷历亭,俘虏了唐朝屯卫将军王行敏。叛军抓住王行敏后,将他押到刘黑闼面前,强迫王行敏下拜。想不到,王行敏铁骨铮铮,坚决不向刘黑闼屈膝,誓死不降。最后,刘黑闼恼羞成怒之下,杀害了王行敏。
    刘黑闼连克数座城池,唐军接连遭遇败绩。此时,刘黑闼聚集的叛军势力,在河北渐成气候。看到刘黑闼势力日渐壮大,一些窦建德的余党、旧部,也在慢慢向刘黑闼聚拢,部众达到两千人左右。
    事态发展到现在,刘黑闼积攒了一定的资本与实力,可以正式和李唐王朝分庭抗礼。之前,刘黑闼起兵之时,并没有打出一个响亮的反唐旗号,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直到此时此刻,刘黑闼打算正式宣布反唐,他所提出的口号就是为夏王窦建德报仇,恢复大夏政权在河北的统治。
    紧接着,刘黑闼在漳南县城设置祭坛,祭奠夏王窦建德。而后,刘黑闼自称大将军,传檄河北各地,号召夏国旧部,加入叛军,共同反抗唐廷。刘黑闼的这一举动,彻底将河北叛乱公之于众。
    摆明了,刘黑闼此举,简直就是公开和唐王朝叫板,是**裸的挑衅。看来,河北叛乱,不是简简单单的小打小闹。针对河北的刘黑闼叛乱,唐朝必须要有所行动,尽快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
    因此,唐高祖李渊开始调集兵力,积极平叛。高祖下诏,出动关中地区的三千步骑精锐,由将军秦武通、定州总管李玄通率领,向河北开拔,攻击刘黑闼叛军。同时,唐高祖又诏命幽州总管罗艺,引兵出击,配合唐军主力,共同夹攻叛军。唐朝两路大军,双管齐下,向刘黑闼压迫过来。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刘黑闼的叛乱,已经让唐王朝有些焦头烂额的感觉。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支来自山东地区的军事势力,与刘黑闼连成一片。由于这支军事势力的加盟,使得唐朝在河北的军事形势,更加雪上加霜。这支与刘黑闼联手的军事首领,名叫——徐圆朗。
    徐圆朗此人,也是隋末唐初的一名农民起义军的成员。大业十三年(617年),徐圆朗占据家乡兖州,起兵反隋,曾经收拢部众两万余人,其势力曾北至东平,西至琅琊。后来,他迫于形势,归附于李密的瓦岗军,瓦岗军失败后,又投降王世充,王世充失败后,再次降唐。徐圆朗归降李唐后,唐高祖继续对其委以官职,拜为兖州总管,封鲁郡公。
    不过,从徐圆朗的过往经历来看,此人反复无常,数次改换门庭,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横跳达人“。虽然,唐朝不计前嫌,继续对徐圆朗委以重任,可是,徐圆朗却一直对唐朝心怀不满,暗藏异志。
    终于,刘黑闼起兵叛乱,让徐圆朗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于是,徐圆朗开始与刘黑闼暗通款曲,密谋起兵。正好,徐圆朗千等万等,等到了一个起兵响应刘黑闼,结成反唐同盟的契机。
    当时,唐高祖委派葛国公盛彦师,出使河南。盛彦师其人,正是当初在熊耳山设伏,击杀李密的那员唐军名将。此次,盛彦师奉唐高祖之命,出镇河南,刚刚行至任城,就被徐圆朗强行扣押。
    扣押了唐将盛彦师,徐圆朗觉得,时机成熟了。武德四年(621年)八月二十六日,徐圆朗举兵作乱,自称“鲁王”,响应刘黑闼。不久,刘黑闼以徐圆朗为大行台元帅。随后,在徐圆朗起兵的带动之下,兖、郓、陈、杞、伊、洛、曹、戴等八州之地,相继起兵响应刘黑闼。
    直到这个时候,刘黑闼、徐圆朗相互勾结,河北、山东大部分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唐势力。可以看出,如今的河北叛乱,局面逐渐濒临失控,如果放任下去,唐王朝将会彻底失去河北、山东两地。
    再来看看徐圆朗这边的情况。
    当初,唐将盛彦师奉命出镇河南,行至任城,便被徐圆朗强行扣押。抓扣盛彦师后,徐圆朗并不想杀他,他也知道盛彦师是一员名将,很想将他劝降。所以,徐圆朗软硬兼施,企图诱降盛彦师。
    刚开始,徐圆朗对盛彦师的态度,还是非常客气,以礼相待。然后,徐圆朗希望盛彦师,给驻守虞城的弟弟写信,让他举城投降。于是,盛彦师当场提笔便写,没想到,看到书信里的内容后,徐圆朗差点气得背过气去:
    吾奉使无状,为贼所擒,为臣不忠,誓之以死;汝善待老母,勿以吾为念。 (《资治通鉴》)
    遭到戏耍的徐圆朗,暴跳如雷,杀心顿起,想要杀死盛彦师。可是,盛彦师毫无惧色,傲然挺立,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见盛彦师如此视死如归,徐圆朗也是无可奈何,笑着说道:“盛将军有壮节,不可杀也。”然后,待之如旧,继续扣押着盛彦师。
    徐圆朗起兵作乱时,唐朝的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行至宋州,正好碰到了徐圆朗叛乱。当时,情况复杂,副使柳浚力劝任瑰,暂避敌锋,退保汴州。听完此话,任瑰不以为意,反而笑着调侃柳浚道:“柳以何怯也!”
    很快,徐圆朗一路攻城略地,占领楚丘,马上又要率军围攻虞城。虞城告急,关键时刻,任瑰当机立断,派遣手下部将崔枢、张公瑾二人,率领山东、河北百余名豪强质子,自鄢陵出发,守卫虞城。对于任瑰的这个决策,副使柳浚认为,风险太大,崔枢、张公瑾二人都是王世充旧将,且山东、河北质子,大部分都是叛军家属,能心甘情愿守卫虞城:
    枢与公谨皆王世充将,诸州质子父兄皆反,恐必为变。 (《资治通鉴》)
    可是,任瑰不听,依旧派遣崔枢、张公瑾前往。崔枢等人到了虞城后,将百余名质子与当地军民混编在一起,共同守城。结果,叛军刚一逼近,队伍中便有质子叛逃。崔枢二话不说,一声令下,将所在队伍的队帅,直接斩首。其余队帅见状,人人自危,竟然斩杀了各自队伍的所有质子。对此,崔枢并不加以阻止,还将所有被杀质子的人头砍下来,枭首示众,警示三军。
    之后,崔枢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上司任瑰。任瑰接到汇报,表面上佯装生气,斥责崔枢滥杀质子的行为:“吾所以使与质子俱者,欲招其父兄耳,何罪而杀之!”可是,私底下,任瑰却悄悄对副使柳浚说道:
    吾固知崔枢能办此也。县人既杀质子,与贼深仇,吾何患乎! (《资治通鉴》)
    不出任瑰所料,虞城守军一看,我们杀死了所有质子,算是和叛军结下了血海深仇。一旦叛军破城,全城军民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与其那样,不如背水一战。于是,虞城守军拼死血战,抵挡叛军,徐圆朗久攻不下,遇阻受挫,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从虞城悻悻撤军而走,放弃了攻城。
    尽管在任瑰、崔枢等人的布局下,暂时保住了虞城,击退了徐圆朗的进攻。但是,河北的局势,仍然不容乐观。过了不久,深州的窦建德旧部崔元逊,设下伏兵,突然袭击,杀死了深州刺史裴晞,起兵响应刘黑闼。
    此刻的李唐王朝,正在面临着多线应战的军事压力。武德四年(621年)九月,突厥入侵并州、原州,窦琮、尉迟敬德等将领,奉命北上抗击突厥;与此同时,赵郡王李孝恭、大将李靖率军南下,进攻萧铣政权。而河北、山东的军事叛乱,对于南、北用兵的唐王朝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针对河北、山东此起彼伏的战乱,唐高祖李渊决定派遣淮安王李神通,领兵出战,平定叛乱。这是因为,李神通曾经在河北与窦建德交过手,具备实战经验。关于淮安王李神通,前文提过,此人是唐军中著名的“常败将军”,窦建德攻陷黎阳时,被夏军俘虏。唐高祖派李神通前往河北平叛,也是病急乱投医。
    淮安王李神通领命之后,率领关中三千精兵,绕道幽州,进军至冀州,与罗艺所部会合。随后,李神通又在河北地区的邢、洺、相、魏、恒、赵六州之地,征兵五万,与刘黑闼叛军对峙于饶阳城南,双方展开一场大战。
    从兵力数量来看,唐军占据优势,总共有五万之众。因此,李神通下令,大军布阵十余里。而刘黑闼一方,兵力单薄,只能依靠身后的一条大堤,列阵扎营。两军剑拔弩张,战场上硝烟弥漫。
    决战的当天,正值大风雪天气。起初,风向有利于唐军。故而,李神通指挥唐军,顺着风势,向刘黑闼部发起进攻。刚开始,进展相当顺利。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过一会儿,风向突变,反朝唐军一方刮去。
    顿时,唐军将士被大风搞得猝不及防,阵脚大乱。趁着这个机会,刘黑闼顺势反击,李神通大败,唐军兵马、军资,折损三分之二,差不多也死伤了万余人左右,功亏一篑,遭遇了惨败:
    淮安王神通将关内兵至冀州,与李艺兵合。又发邢、洺、相、魏、恒、赵等州兵合五万馀人,与刘黑闼战于饶阳城南,布阵十馀里;黑闼众少,依堤单行而陈以当之。会风雪,神通乘风击之,既而风返,神通大败,士马军资失亡三分之二。 (《资治通鉴》)
    李神通兵败之时,罗艺部位于阵形以西,准备攻击叛军侧翼高雅贤部,有所斩获,追奔数里。但是,当听闻唐军主力战败的消息后,罗艺只好率军撤出战场,退保藁城。在这里,刘黑闼突然进攻,罗艺大败,麾下大将薛万均、薛万彻被俘。为了表示羞辱,刘黑闼下令,截掉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的头发。不久,薛氏兄弟逃了回来,罗艺兵败撤回幽州。
    饶阳之战,刘黑闼大败李神通、罗艺所率的唐军主力,兵势大振。自此一战后,唐朝与刘黑闼的攻守情况,发生了逆转。李唐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刘黑闼则对河北发起了全面进攻。
    经过饶阳一战,刘黑闼击败河北唐军主力,不可一世。反观唐朝,主力遭遇重创,士气低落。因此,刘黑闼决定,趁着唐军新败,再度发起攻势。此后的几个月,刘黑闼率领叛军,攻略河北诸州,开始了全面进攻。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初六,刘黑闼率军,从饶阳一路向北进军,攻占瀛州,杀死瀛州刺史卢士睿。瀛州是河北的人口大州,刘黑闼占领瀛州,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军队。后来,在和李世民对战的过程中,瀛州成为了刘黑闼重要的大后方。不久,观州人士抓刺史雷德备,归降刘黑闼,观州不战而降。
    攻下瀛州、观州,并没有满足刘黑闼的狼吞虎噬。很快,刘黑闼的目光,瞄向了河北重镇——定州。定州是河北的军事重镇,当初,刘黑闼起兵叛乱,唐高祖李渊为了镇压叛军,在魏、冀、定、沧四州地区,设置总管府。唐将李玄通出任定州总管,负责镇守定州,抵御叛军。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十九日,定州城破,守将李玄通经过殊死抵抗,最终兵败被俘。李玄通被俘后,坚决不降。刘黑闼非常爱重李玄通的才能,欲拜他为大将,让他投降自己。可是,李玄通始终不为所动。
    既然硬的不行,刘黑闼打算使用“糖衣炮弹”。李玄通被俘以后,他从前的故吏,带着酒肉,前来看望他,李玄通说道:“诸君哀吾幽辱,幸以酒肉来相开慰,当为诸君一醉。”于是,李玄通便与众人把酒言欢。
    酒酣耳热之时,李玄通突然对看守说,我想要舞剑,能否借佩刀一用?看守见他情绪不错,便没有多想,将佩刀递给了他。然后,李玄通以刀为剑,和着音乐舞了起来。一曲终了,李玄通长叹一声,悲情地说:
    大丈夫守国厚恩,镇抚方面,不能保全所守,亦何面目视息世间哉! (《资治通鉴》
    说完,李玄通引刀而刺,剖腹自戕,壮烈殉国。李玄通被俘之后,宁死不降,自杀明志的事迹,传到李渊耳中,唐高祖大受感动,当众为他流泪。为了表彰李玄通的壮举,唐高祖下旨,拜李玄通之子李伏护为大将。
    自从饶阳大败后,唐朝连失瀛、观、定三州,兵马损伤,将领阵亡。而刘黑闼的叛军,势力却是越发壮大,渐成燎原之势。更要命的是,刘黑闼此时,又和另一股割据势力联手了,他就是——高开道。
    与徐圆朗一样,高开道也是隋末割据军阀之一,此人阴险狡诈,心狠手辣。他在突厥的支持下,不断袭扰罗艺的幽州驻地。先前,罗艺兵败饶阳,返回幽州后,高开道便想捅罗艺一刀。
    正好这个时候,幽州爆发了严重的饥荒。高开道认为机会来了,便假意给幽州百姓“开绿灯”,声称只要罗艺派人前来,就给幽州资助粮食。罗艺大喜过望,信以为真,立即发民三千人,车数百乘,驴马千余匹,来到高开道的地界,准备领粮。结果,罗艺中计了,高开道将罗艺的百姓、车辆、牲畜,全部扣押。
    而后,高开道复称燕王,北连突厥,向南与刘黑闼结盟。紧接着,高开道率军攻打易州,久攻不克,一番烧杀劫掠,扬长而去。没有想到,高开道再次打起了罗艺的主意。他派遣部将谢稜,诈降于罗艺,请求罗艺派兵接应。罗艺真的派出部队,行至怀戎,被谢稜伏击,伤亡巨大。
    罗艺经过两次重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出兵协助唐军,抵御刘黑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开道勾连突厥,袭扰幽州,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了罗艺,使其不能南下出兵,帮助唐军,算是帮了刘黑闼一个大忙。
    到目前为止,形势对唐朝愈发不利。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派出了第二支唐军主力,前往河北。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李渊任命李世勣为行军大总管,武卫将军张士贵为其副将,领兵两万,进驻宗城。宗城此地,距离刘黑闼的大本营贝州,近在咫尺。刘黑闼听说后,立即率军从定州出发,向南增援贝州。
    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初三,刘黑闼攻陷冀州,冀州刺史麹稜被杀。此时的河北,陷入了一片混乱。自饶阳之战,刘黑闼大破李神通主力后,移书赵、魏,各地的窦建德旧部,纷纷杀害唐朝官员,响应刘黑闼。
    冀州失守后,唐高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仅凭李世勣带领的两万唐军,肯定收拾不了刘黑闼的叛军。为了加大平叛的胜算,只有继续向河北增兵。十二月初八,唐高祖派遣时任右屯卫大将军的义安王李孝常,率军讨伐刘黑闼。可是,还没等李孝常赶到前线,就传来了李世勣全军覆没的消息。
    怎么回事呢?当初,李渊派遣李世勣、张士贵二人,率领两万唐军,驻兵宗城,抵御叛军。到达宗城之后,李世勣屯扎外城,张士贵留守内城。出于万无一失的考虑,李世勣当即派遣五百骑兵,打探敌情。结果,刘黑闼的数万大军,居然已经抵达南宫县,逼近宗城,情势危急。
    见到这种情况,李世勣来不及通知副将张士贵,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弃守宗城,往洺州方向撤退。也许有人会产生疑惑,李世勣一代名将,身经百战,面对刘黑闼大兵压境,私自丢下副将张士贵,弃城而逃,这也不像他的风格。对此,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世勣名将,必不至如革命(《隋季革命记》)记所云,但力不能拒而弃城耳。
    按照司马光的解释,李世勣估计是觉得,自己手中的兵力,过于单薄,无法阻挡刘黑闼的进攻,所以才被迫弃城,撤往洺州,打算整合兵力,抵挡叛军。由此可见,李世勣退保洺州,绝非畏战胆怯,而是保存实力,以图进取。
    李世勣一撤,单靠张士贵手上的兵力,岂是刘黑闼的对手。没有办法,张士贵只得从宗城突围,逃往相州。张士贵败退之后,刘黑闼挥兵一路猛追,追击李世勣部。终于,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十二日,刘黑闼追上了李世勣所部。由于李世勣在撤退途中,无法进行抵抗,唐军大败,阵亡五千步卒,李世勣仅以身免,突围逃走。
    两天之后,十二月十四日,刘黑闼叛军主力,直逼洺州。当时,洺州城内的许多土豪,纷纷翻墙而出,与刘黑闼里应外合。因为有了内应,刘黑闼没有费什么大的力气,轻而易举地占领洺州。
    洺州是唐王朝统治河北的中心,也是曾经夏国的都城。刘黑闼叛乱之初,唐高祖李渊下诏,在洺州设置山东道行台。刘黑闼攻入洺州之前,于洺州城东南筑起祭坛,祭祀窦建德,然后大摇大摆地进入洺州。
    拿下洺州,刘黑闼基本动摇了李唐在河北的根基。此后十天,刘黑闼乘胜出击,一举攻克相州,俘虏相州刺史房晃,武卫将军张士贵溃围而走。紧接着,刘黑闼再次向南用兵,攻取黎、卫二州。至此,仅仅才半年的时间,刘黑闼的叛军势力,铁蹄席卷河北,占领了原先窦建德的全部夏国旧境。
    并且,刘黑闼席卷河北,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空前胜利;同时,也在外交方面,打开了新的局面。刘黑闼攻略河北期间,与突厥取得了联系,获得了突厥人的支持,增强了反唐的军事实力。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突厥势力开始逐渐向中原渗透,扶植多个割据政权,保障其在中原内地的利益。事实上,隋末唐初的许多割据群雄,李轨、薛氏父子、刘武周、宋金刚、梁师都、窦建德等,都与突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占领夏国旧境之后,刘黑闼派出使节,前往突厥,缔结盟约,希望得到突厥相助。看到刘黑闼主动伸出的“友谊之手”,颉利可汗大喜,立刻派遣大将俟斤宋邪那,率领一支突厥胡骑,与刘黑闼会合,配合河北叛军。
    河北几乎大部分地区,落入刘黑闼之手。唐朝的右武卫将军秦武通、洺州刺史陈君宾、永宁令程名振等军政要员,相继从河北逃归长安。整个河北地区,陷入了战火的深渊。自建国以来,李唐王朝遭遇了统一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军事挫折。好不容易拿下的河北地区,面临着全面失守的危险。
    本来,唐朝经过十个月的洛阳之战,破郑灭夏,攻克洛阳,最终一举荡平了王世充的郑政权、窦建德的夏政权,实现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这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不料,却偏偏遇上了刘黑闼叛乱。
    由于唐王朝对窦建德旧部处置不当,加上对叛乱估计不足,导致唐军在河北战场屡遭败绩,不仅连失数州,损兵折将,还让刘黑闼的反叛势力,越发壮大。到最后,造成的局面是,河北全境皆反,形势日益严峻。
    对于日趋恶化、失控的河北乱局,唐高祖李渊一筹莫展,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作为大唐皇帝,李渊清楚,如果河北叛乱再不平息下去,势必会震动中原。一旦叛乱继续扩大,唐朝失去的不单单是河北,还有整个中原。到头来,李唐攻克洛阳所带来的巨大胜利,必将前功尽弃。
    到了这个时候,为了保卫统一中原的胜利果实,唐高祖决定,使出手中的一张王牌,——秦王李世民。众所周知,秦王李世民是威震四海,所向无敌的战神。大唐的半壁江山,全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唐王朝每一次重要的统一战役,都是李世民亲自指挥,并力克强敌,取得最终的完胜。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不都是李世民的手下败将吗?在隋末群雄眼中,秦王李世民,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起初,河北叛乱刚开始的时候,唐高祖并没有让李世民率军出征,讨伐刘黑闼叛军。那是因为,李渊错误地认为,河北只是叛乱而已,应该很快就会平定,不需要李世民出马。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河北的局势越来越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值此危急时刻,必须要由李世民亲自领兵,力挽狂澜,平定河北叛乱。
    想好以后,武德四年(621年)十二月十五日,唐高祖李渊下令,命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率领唐军,挂帅出征,讨伐刘黑闼。当然,齐王李元吉只是挂了个名而已,负责跟随二哥李世民出征。因此,唐军真正的主帅,不是别人,正是身为唐王朝最高军事领袖,加封“天策上将”的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于他而言,平定一个刘黑闼叛乱,无异于牛刀小试,根本不在话下。可是,李世民所要面临的河北战场,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烽烟四起的烂摊子。刘黑闼兵势强盛,唐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能否带领唐军将士,克服困难,打败刘黑闼叛军,扭转河北败局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