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从民国开始的诸天(从白鹿原开始的诸天)

71、府试案首

从民国开始的诸天(从白鹿原开始的诸天) 黑心师尊 2140 Nov 2, 2021 12:35:28 AM
    周三姑娘长得小家碧玉,嫩白的鹅蛋脸,扎着两个螺髻,额前垂下一绺黑色油亮的发丝,瘦瘦弱弱的。穿着蓝缎镶着阔边的绸缎裤,衣襟结着桔黄色丝带,挂在削肩上,裙边和裤腿都是一色的黑色刺绣花,在小舟上,拢着袖子,露出半个皓腕来。
    作为乡下富户家的闺女,虽然养尊处优,但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操着舟船,比几个男子也是不逊色。
    他们租借这条舟船,约能站上七八个人,坐在船上,也是极为宽敞。
    在舟船上,周三姑娘也明里暗里对白贵透露出了一些心意,只不过见白贵没有回复,也就不再纠缠了,落落大方。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
    游览曲江池,又怎么可能不吟曲江诗。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诗。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又有人吟了一首杜牧的词,念诗的时候嘴里泛着苦意。
    这是科举不得意的人。
    曲江池有曲江宴,正是唐时进士放榜后大宴在曲江池的宴会。所以往往考完科举的士子,不管心情好的,还是心情差的,都会到曲江池走一遭,一是求个好运道,二也能游景排忧。
    唐代新科进士放榜的时候是在上巳节之前,上巳节是三月三,在先秦至唐时十分兴盛,这天也是法定的休沐之日。所以皇帝经常会赐宴,一般就设在曲江池这皇家园林,久而久之,就和曲江宴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宋朝又有了琼林宴,也是和曲江宴的道理差不多,只不过琼林宴的名字沿袭了下去。
    游玩曲江宴,是讨个好兆头。
    不过这次的曲江之行,也彻底让周三姑娘死了心,在随后的同窗聚会中,她也到的少了些,不再是每次必到了。
    次日,府试发案。
    这天一大早,三名同窗寻他一同去看放榜。
    和县试一样,都是人挤人,摩肩擦踵,人声鼎沸,谁也不能免俗,这成绩可是事关自己今后的前程,可不单单只是一场考试。
    等白贵和三名同窗到的时候,此时榜单已经高高悬挂,上面仍然和县试一样,写的是座号,而不是姓名,亦是分为正榜和副榜,正榜为团案,副榜为有资格进行下一次考试的儒生。
    团案只取五十人!
    也就是说,这些从每个县里选拔的五十名儒生,经过竞争,几乎是二十比一的筛选,才能有人晋级下一场考试。
    白贵也望见了滋水县那几个嘲笑他祥瑞案首的儒生,此刻正在垂头丧气的呆呆站立,显然是落榜了,不仅正榜没有录取,副榜也没有登上。
    “案首……,我是案首……”
    他挤了进去,望见他的座位号就在第一名,整个人一下子就感觉脑子放空了,激动的无以复加,难以保持镇定的心态,案首啊,这可是案首,必定能被取中为秀才功名。
    只不过他还强咬着嘴唇,没有说出话。
    不然这些嫉恨的考生还不知道怎么对他呢,谁要是在这拥挤的时候,下个暗手可就不妙了。
    “完了,没有录取……”
    周元三人几乎全盘覆没,只有周元一人还在副榜上,不过也是副榜上的吊车尾。
    其他人心情沮丧,不过也是早有预料,也是很快收拾好心情。
    只不过他们在看到白贵激动的样子,心中也是有些猜测,但不敢确定,如果只是录取,应该不会这么激动,因为县首是必中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
    周元三人使了一个眼色,连忙把激动的白贵从人群中拖了出来。
    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
    白贵也慢慢缓过神,神色兴奋的对着一处巷道的院墙狠狠拍了一下,手掌有些微疼,他看着三人说道:“我是案首,中了案首……”
    从白鹿村入学到现在,他无时无刻不绷紧着神经,努力学习,如履薄冰,一刻也没有放松下来。这一次府试案首,秀才功名唾手可得,可以说他的第一个目标基本完成了……
    如何能不兴奋!
    如何能不高兴!
    “白兄,想不到你隐瞒我们好苦啊!”周元也笑了笑,虽然心中隐隐有一些失落之情,但现在正是好友高兴的日子,他可不能扫兴。
    他和白贵同过灶,可是最清楚白贵的刻苦程度。有什么可嫉妒的。白贵也是极为仗义,讲仁义,他要是发达了,也不会忘记他们这些同窗的。
    “恭喜白兄得中案首!”
    几人拱手祝贺。
    “同喜!同喜!”
    白贵也是连忙回礼,收敛了一些心情。
    将第一次正试的结果放榜会后,紧接着的就是第二天的招覆试,这一次的考题就是原先科举考试的四书题和五经题,也是比较重要的一场考试。
    只不过这场考试,能录入团案的考生基本也是做八股通会的,即使做的不如意,也不至于太差,更不会被罢卷。
    第三次考试就有意思了,是判。
    在唐时,科举考试的选试是身、言、书、判,身就是指的是身体相貌端正,言指的是语言清楚,字指的是字迹工整隽美,判,就是指的是断事能力。
    古代法律是人治,即使有成文法,但也要依照世俗的道德断案定刑罚。
    问的是:“耄邻盗牛,耕地复还,如何判之?”
    耄,指的是已经七老八十的男子了。
    一个七老八十的邻居盗走了牛,然后耕地,后来又归还了牛,这个案例怎么处罚?
    律令是盗私物鞭笞五十下,可是这七老八十的人,肯定受不了。
    而且又用于耕地劳作。
    这道题只能回答罚耄邻粮食财物多少,是丝毫不能问罪的。问罪,就违背了世俗道德。
    这道题只需要回答合理就行,并不需要你判案有多么公正、最优解就是各打五十大板。责问邻居为什么不借给耄邻牛,以至于他不得不偷盗,这是没有公德心,而对于耄邻也只能处罚一些财物了事……
    三场府试就这么结束了。
    出了龙门的白贵听到有人在谈论这耄邻盗牛的事情,让他诧异的是,竟然有一些人觉得这道题有些难解,是在难为他们。
    他摇了摇头,也没理睬,径直走开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