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秦阳林霜舞

第1287章

秦阳林霜舞 束山有草 4386 Jun 13, 2022 4:15:28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重生水浒之我是方腊》章节阅读:




  第176章建造上海港
  城内藏有一千精锐,若是任由宋人纵火,毫无疑问,这千余人马将不得不暴露踪迹,那样一来,高矣焕苦心准备的杀手锏可就没了用处。
  眼下,闻听宋将语气松动,高矣焕当即大喜过望,“真是英明莫过于将军,耽罗岛一城精华尽在城内,若是点燃大火,只怕满城军械、辎重全都要毁于一旦。”
  李俊微微一笑,“这也简单,童威,传令下去,将城内辎重尽数搬出,而后再举火焚城!”
  “诺!”
  话音刚落,一队队太平军便开赴耽罗城。
  高矣焕目瞪口呆,压根不明白宋将为何不按套路出牌。
  这时,一名牛岛降卒叹了口气,“高将军,这帮宋人心狠手辣,就算你投降也没有活路!”
  高矣焕有些不信,一直以来,宋人都以温润贤良着称,难道自己碰到的这些不是宋人?
  李俊使了个眼神,当下便有军卒大步上前,杀鸡一般砍掉了降卒的脑袋。
  高矣焕心胆俱裂,急忙连退数步,“快,回城,关闭城门!”
  这时,城内的高丽军不明所以,依旧在排队出城。
  前方,太平军在各自军将的带领下已经围拢而来。
  见此情景,高矣焕哪里还不清楚宋人的目的?
  这些人真要斩尽杀绝。
  “儿郎们,宋人要杀我们,跟他们拼了!”
  三千名牛岛降卒,再加上四千名耽罗城守军,其数量甚至不逊于太平军!
  然而,李俊早就放着高丽人降而复叛,之前砍下降卒一臂,就为了此时此刻!
  “既然高丽贼不想活,那就全宰了!”
  “得令!”
  李俊一声令下,早已经跃跃欲试的太平军哪里还忍得住?
  “杀!”
  出城之前,耽罗守军早已经交出了长兵刃,如今,他们虽然在身上藏匿了武器,可是与太平军比起来,依旧是羊入虎口。
  跟随李俊出征的这数千兵马有新卒也有老卒,不过,在面对身材矮小的高丽人之时,这些军汉全都卯足了力气。
  一帮高丽狗罢了,若连他们都不能尽数屠灭,太平军又如何能确保航道安全。
  今日,大开杀戒,倒是让军卒颇为痛快。
  在数月的航海途中,军将们积攒了海量的戾气,如今一朝释放,当即有一种酣快淋漓之感。
  城外激烈的厮杀声终于惊动了躲在城中的一千名守军,他们目龇欲裂,纷纷一跃而出,“杀,杀光宋狗!”
  先行入城的太平军严阵以待,“短矛!”
  “掷!”
  百步以内近战,短矛威力极大。
  数百名背矛士掷出了背负的短矛,一轮掷出之后,他们不看战果,在最短的时间内抽出了第二根。
  “短矛,掷!”
  “噗噗噗!”
  又是一轮!
  数百根短矛形成一片死亡地带,但凡进入之人,无一幸免。
  与箭矢相比,短矛的杀伤力更大。
  中了箭矢还可能不死,可是,中了短矛几乎必死无疑!
  耽罗守军吓破了胆,都说宋军孱弱,为何眼前这股人马却强悍若斯?
  一千名埋伏精锐,只是两轮短矛便死了三百多人,这要是近战厮杀,岂不是会死更多?
  不知是谁,突然一声不响地溜掉了。
  有了第一个,很快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眨眼间,六百多名守军逃的一个不剩。
  李俊见状不以为意,“搬出城内的辎重、军械,让城内的百姓在一个时辰之内尽数撤出,一个时辰之后,我要放火焚城!”
  众人吸了一口冷气,他们没想到,在己方完全占据上风的情况下,李俊竟然还打算烧掉耽罗!
  一个时辰之后,李俊说到做到,大火将城池一举焚毁,连带着未曾离开的高丽军民、高丽降卒一起化为灰烬。
  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一种副将来到李俊身前,“将军,高丽人的尸首该如何处置?”
  “高丽人是怎么对付我们宋人的?”
  “砍下脑袋,掷入乱葬岗”
  “那就在附近寻一座小岛,将高丽人筑成京观!我要让他们自此以后见到我们的旗帜就绕道走!”
  “得令!”
  就在李俊大开杀戒之时,自江南运出的一百万石粮秣缓缓而出。
  沿途间,为了多造声势,方腊使人多造锦旗,在上面绣着一行大字:“太平军方腊心犹汴京百姓,特此平价售粮百万石,但凡汴京百姓即可到城内平价购买,若有人囤积居奇,自当共击之!”
  这是毫不遮掩的阳谋!
  若是任由船队招摇过市,一路北上,朝廷岂不是成了笑柄?
  负责接应的陈文松脸色阴沉,他寻到方腊,大声质问:“方公何故于此?”
  方腊故作不知,“陈使君这是何意?”
  “售粮是交易的一部分,方公缘何张贴布告,多此一举?”
  方腊微微一笑,“陈使君莫急,我且问你,横幅上可有捏造不实之处?”
  陈文松愤愤而言,“并无!”
  “那就妥了,汴京城内的达官贵人饿不到肚子,我之所以提供这批粮食,为的就是城内的底层百姓,陈使君,扪心自问,你觉得我这批粮食入城。那些大户会如何做?”
  陈文松闭口不答。
  汴京城内的世家大户在这一次粮价暴涨的事件中大大赚了一笔。
  这时候,谁要拦着他们发财,他们就敢跟谁翻眼。
  毫无疑问,方腊的这百万石粮食若是运抵汴京,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各家大户瓜分殆尽,甚至不会有一粒粮食流入市场。
  寻常百姓依旧买不到低价粮!
  这一点,方腊也好、陈文松也罢,对此全都心知肚明。
  眼下,方腊之所以整这一出,就是让世家大户投鼠忌器,让寻常百姓稳住心神。
  粮食虽然不多,但却能暂缓燃眉之急!
  当然了,若能趁此机会挑动穷苦百姓与世家大户的对立情绪,这也算方腊的意外之喜。
  其实,按照赵佶的要求,太平军将粮食运到淮水即可。
  然而,太平军为了扩大影响,制造方腊一心爱民的形象,船队打算直入汴京!
  这一幕,当即让陈文松进退两难。
  如今,舆论愈演愈烈,运河两岸的百姓、沿途的商贾早已将方腊平价售粮的消息传出。
  明明是一方贼寇,却有着一颗爱民如此的心,这样的反差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了,若是这种情况下,一百万石粮食不能如期、如数进入汴京,只怕城内的百姓一定会闹出事端出来!
  陈文松进退两难,只能快马将消息报与朝廷,请皇帝定夺!
  此时,就在长江的出海口位置,一个巨大的码头正在动工。
  此处隶属于华亭县、昆山县以及海门县交汇处。
  北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
  宣和三年,方腊占据此处之后,决定在这里大兴土木,同时合并三县,成为一府,名曰上海府!
  杭州虽有港口,但毕竟没有上海优越的地理条件,这里既是长江的出海口,距离北地又近了数日的路程,完全可以辐射到更远的东瀛!
  上海的船运历史悠久,早在隋代初年,华亭设镇,上海地区最早的内河港口市镇形成。
  唐开元十三年至天宝元年,吴淞江与青龙江交汇处逐渐成为与明州、楚州等同为中日商船往来的港口。
  五代十国时期,青龙镇为吴越的通商贸易口岸之一,与日本、高丽、契丹、大食等地有商船往来。从大食输入火油输运契丹。
  宋嘉祜年间,青龙镇港海上贸易已经初具规模。周边的杭、苏、湖、常等州每月有船前来贸易;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一年至少来二三次;两广、日本、新罗每岁一至。
  后来,宋廷建立市舶务,抽解博买,专置监官一员,管理港口对外贸易。
  不过,朝廷只管收钱,根本不管治理。
  上海港原本就有港口,但是它又小又乱,数目不详的大小船只这儿一艘,那儿一窝的挤在一起,乱糟糟的没个章程,就靠这破烂的水摊还想停海船?显然是不行的。
  船可以慢慢造,但港口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多方考察之后,长史报出了几条方案。
  最终,方腊决定把港口的位置选在江水出海口!
  这里海水足够深,又有半岛可以作为避风港,可谓天然良港。
  负责督造港口的陈泰如今官至长史,颇受方腊信赖。
  谁能想到,数月之前,陈泰仅仅是看守建德军甲仗库的一名巡检?
  如今,麾下却掌握了三千精锐,又有数万名青壮供其驱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赤脚踏在沙滩上,陈泰向不远处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投去了满意的一瞥,在工钱的诱导下,附近的几个县城几乎十室九空,他们拖家带口,呼朋唤友的参与了这次修造港口的计划,近万名的地百姓,又加上数千的降卒,这港口修建的速度也还马马虎虎,一辆辆木轮车、一个个竹制的扁担,不停地平整土地,修缮道路,打造屋舍。
  按照方腊的计划,港口应该准确的分为三块:一块为码头,主要有东、西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西面为军港,太平军未来的水师就驻扎在这里,平日里严禁百姓出入,更不得渔船进出,简而言之,码头的西面成了军事禁地,没有许可,任何商船民船是不允许驶入的;东面的为民用港口,说成商贸口岸也行,来往穿梭的渔船商船都可以停靠在这里,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补给,比如说:蔬菜、盐巴、淡水、药材等等;另外一块为贸易区,由于距离府城不远,这个贸易区就等于是上海的延伸,只是在这里,所有的税收要比城内高处一成,虽然现在只是空荡荡的一片海滩,但方腊打算把它打造成应有尽有的海岸“消金窟”,所谓的促进当地消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剩下的一块,那就是防务区了,在这里将会驻扎一支军队,平时负责维护港口治安,抵御外敌入侵。
  古人云: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来自后世的方腊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一个有秩序有规划的港口和一个乱糟糟的渔港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按照方腊这样的分割布局,即便以后港口进一步扩大,也不会产生功能不明的现象。
  码头、贸易区、防务区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同时又互不干扰,这样一来能够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各自的职能,一旦外敌入侵,又不至于慌乱间忙错手脚,可以说,这个港口的设计思想绝对领先于时代。
  港口不出两个月就可以投付使用,但船呢?真正可以下海使用的大船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根本造不出来,即便造出来了,那船也不能立刻使用,因为造船需要的木材很特别,别看木头都能漂,但能漂浮和能承重是两码事。
  眼下,太平军中的海船都在满负荷运载,而且很是陈旧,方腊早就想换一批船只了,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如今正好趁着兴建港口的机会,新建一批海船。
  要想找寻合适的造船木材,就需要找到“熟悉水性”的木头,在水中和在岸上不一样,有些材质的木头在陆地奇硬无比,但一旦入了水就立马恹巴了。
  最好的木材在云贵之地,材质最好、最适合下水的木材当属铁梨木无疑,明白这一点的方腊早在建港之初就派人四处收购木材,砍伐铁梨木。
  反正这时候又没有什么环境保护组织,林子里的木材多的是,唯一不方便的只是运输问题。
  一根木材,在云贵可能只是百十钱,可是,运到上海,起码得要一贯钱,这就是十倍的差价。
  建一艘船,起码需要数百根木材,也就是说,每艘海船仅仅是木船的造价就得数百贯!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然而,对于方腊来说,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花出去的钱财,只有真正流通出去了,才能让百姓享受到实惠。
  若是将钱财堆积在库房,做一个守财奴,对百姓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